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更敏锐地捕捉影片中的细节,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能提升对导演风格的鉴赏能力,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消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消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肖申克是英语“shawshank”的音译,也有人翻译成鲨堡。就像名字一样,肖申克是一座“吃人”监狱。美国是西方世界宗教性最强、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最广泛的国家。基督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英雄救赎主题的确立与基督教文化不无关系。肖申克监狱吃掉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希望,而整个救赎正是这双重救赎。当然,双重救赎不仅是身体和精神救赎,同时也是自我救赎和对他人的救赎。安迪自我救赎首先体现在最终逃出肖申克监狱。我们看到安迪的忏悔和反省,这是精神的救赎。
安迪用了19年凿开了通往自由之路,所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也救赎狱中其他犯人的心,从此他们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正印证了基督救赎的那句话:“神爱世人,要拯救世人。”片中讲述英雄伟迹,激励了观众为自由和希望努力奋斗。但也应看到,该片也通过安迪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伟迹的叙述,反映了美国人的力量和精神,传播着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文化,是一曲歌颂美国自我中心主义的赞歌。这场英雄叙事与文化的应和,不能说是巧合,而是电影与文化的.合谋。
安迪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是用石头围成的,那些在内心不能到达、不能触摸的东西那真正属于你”,这就是希望。这使得他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变得狂躁不安,而是用理性的头脑自如地在得失之间求取平衡。也正是他那种把绝望化作希望的顽强毅力,使他实现了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梦想——爬过19年艰辛敲凿的狭窄隧道,游过足足有五个足球场那么长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夜晚拥抱了自由的天空。
消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因妻子与其情人被杀而被冤枉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囚禁,在黑暗的肖申克监狱中过上了另一种生活。他在那里碰上了瑞德,只要你给他报酬,他就能帮你要到一切东西的人。
安迪用20年的时间凿出了需要600年时间的逃生通道,我想,在他爬出下水道的那一刻,在他与暴风雨拥抱的那一个镜头中,他心中一定对自由怀着无限的敬意。
其中最可怜的是被囚禁了40年的布鲁克斯了吧,他待了半个世纪之久后终于被解释,但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的他只能被“体制化”,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只能上吊自杀。我想,这是因为这位老人心中已经没有了希望,对自由也毫无感觉,他试着接纳被人管束的生活,而后成为习惯,便再也无法改去。而安迪却恰恰相反,他与所有人都不同,他从来都不曾真正地屈服,心中不断描述着一个在墨西哥的.地方。正式这种信念,一直沉淀下来,在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被谋杀,自己被典狱长威胁后爆发了出来,以至于他的逃狱了。
而瑞德,全影片中一直像一位哲人一样,讲述着整篇故事,他给我的映象最为深刻。若没有他,安迪也一定不可能成功出逃。他是安迪的挚友,影片最后两人在海滩边想用,什么话也没说,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友情早已用言语来表达的了。
看过这部接近两小时的影片,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一次洗涤,这是一部关于自由、友情、正义的电影!
消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片中,瑞德望着监狱的高墙说:“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这就是监狱中的体制化。
“体制化”这个词不单指体制,制度,放在如今可以说是大众所依赖的一种习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体制化。
将近一生都在监狱中度过的老布得知自己将被假释,甚至做出不惜伤害狱友也要留下的举动。出狱后更无半分惊喜,在街上惶恐无措;蹒跚地为商品装袋,惶恐不安深刻于他满脸的皱纹中。最终,他选择了永远地离开人世……
老布悬挂在那的身躯不仅象征着身体的死亡、生命的消逝,更是象征着个性与思想的死亡。几十年的监狱生活磨去了他的棱角,只有狱中才有符合他形状的格子,高墙外的一切,与他格格不入。
瑞德出狱后有句台词:不报告的话就撒不出一滴尿。笑了过后不禁颤栗:体制化如此恐怖!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体制化吃的不单是身体,更是我们的精神。
反观自己,似乎心中早已有了那一堵围墙。如今活在大众眼中也成为围墙:幼时活在长辈眼中,长大后活在朋友同学眼中,工作时活在上司眼中……各种各种目光互相交错搭建成一堵堵长长的围墙将我们禁锢其中。我们只在不断地用目光来评价自己,却未曾问过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幸福。甚至于别人没要求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做,精神已麻木,人生迷乱。体制化无处不在,步步侵蚀身心。
怎样才能避免被体制化?答案存于影片中:希望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要么忙于生活,要么忙着去死。体制化或许是需要存在的,它可以提供快捷通道,却也侵蚀人心。我们不是体制的内容,我们是人,并不是活于别人的眼中的玩偶或成为某一体制的部分。理想与尊严不可放弃,我们是人,追求自由的物种,要怀着“人”的尊严而生活,而不是陷入体制的恐惧!
消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生命中毅力诚可贵。安迪入狱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坚定的信念——用锤子凿石墙!
这个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谓是滴水石穿,两三米场的钢筋水泥在一把小锤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张海报一般一捅就破。当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着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头黝黑的头发,等皱了朝气蓬勃的面庞,但等不掉的是乐观,镇定的心态。最终他的.豁达、信念,使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有了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消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知道这个名字还是从电影上得知,原来它是由小说改编,这本书让悲观者前进,无助者有力,迷茫者思考,绝望者看到希望。这个小说讲述的是一所监狱高墙内的故事。那里是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其实就是监狱,你要想办法让自己活得自由,你要默默的付出努力,不要声张,总有一天会成功。
这里的肖申克其实就是说人们不喜欢去工作的地方,不喜欢生活的地方,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喜欢也要继续上班,不喜欢也要继续生活,当感到痛快和不自由怎么办?积蓄力量准备越狱。在这期间,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也是被困在其中,有的人渐渐麻木,渐渐习惯,甚至有些恐怖未来的其他生活。这个围墙很可怕也很奇怪,刚开始你会恨他,慢慢你就会适应他,习惯他,甚至是依赖他,脱离不了他,这就是被同化了。真正的监狱是被迫进去的,生活的监狱是自己自愿进去的。当发现自己被困住,自己会给自己设限,立起高墙,否定自己,放弃自己,放弃努力和抗争。
我们不应该对自己说我什么都不会,我们应该想我们还会什么?我的性格不合适,我们应该想我如何改变性格,我们不应该说自己总是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了,我们应该想自己能坚持。这就是监狱里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一样。
安迪入狱就很安静度日,出乎人们意料,一天他找瑞德买锤子,人们以为他会闹出大动静,没想到他说他是做手工,开始他还担心安迪用他来挖地道,实在是太小了,用他挖需要六百年,没想到十九年就挖成功了。这十九年,安迪运用他的智慧,他的所长,给狱长们躲避税务,给监狱申请资金修图书馆,花了六年写信给上层,没想到不胜其烦,上册给他拨款二百美金和一批旧书杂物,安迪决定一天写两封直到参议院每年给拨款五百美金,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安迪花了几年完成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句著名台词:“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让你自由。”说的就是心存希望的人,无论什么处境都无法把他钉死。他们就像落进石头缝里的草籽,只要有一点点机会都要蓬勃生长。他们是那种被关进监狱就开始积蓄力量,筹谋越狱的人。
安迪始终活得像一个自由人,尽管他也在这高墙之内。安迪原本过着金融精英的生活,深爱妻子却失去妻子,坐了冤狱,成了刑期望不到头的重刑犯,刚进监狱的几年被狱霸折磨了两年,日复一日的挨打,人们想象不到的受苦受难,他挺过来,他在监狱关了整整二十年,真可谓卧薪尝胆。
安迪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始终有梦想,有方向,帮助狱友考文凭,扩建监狱,改善狱友的精神生活,他没有被打败。小说的最后,当瑞德知道,可以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和好朋友一起彻底地告别过去,一起出海打鱼,一起迎着海风和太阳眯缝着眼睛微笑,一起调侃在肖申克的牢狱生活,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想到了安迪之前和他说过的话,在大树旁的石墙下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一封信。他坐上了开往远方的汽车,去兑现他与安迪的承诺。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终于紧紧拥抱在一起。希望,永远是黑夜中,为你点的一盏长明灯。这部小说和电影一样精彩,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