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备课时,教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教案的反复实践,教师能够探索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飞机的基本特征,了解飞机的种类及其作用。
2.知道飞机是一种空中交通工具,理解飞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各种飞机的资料,布置飞机图片或模型展。
2.飞机结构图、航空展视频。
活动过程
1.认识飞机的外部特征。
(1)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见过或坐过的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参观飞机图片展或选择自己喜欢的飞机玩具玩一玩,提示幼儿仔细观察:飞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观看飞机结构图,了解飞机的.外部特征。
教师小结:飞机是由机身、机翼、螺旋桨和起落架等部分组成。
2.请幼儿坐到“机舱内”(小椅子上),播放飞机内部结构图,简单了解飞机的内部结构。
3.了解飞机的种类、用途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飞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干什么?
教师小结:运输飞机可以帮我们将货物送到比较远的地方。直升飞机可以解救被困在高高山上的人们。这些都属于民用飞机,还有许多飞机他们有着特殊的任务,例如军用飞机,可以保卫我们国家的航空领域,攻击敌人,防止敌人对我们国家的破坏。
4.幼儿观看航空展视频,感受空军飞行员的飞行技术。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蜜蜂和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认识它们对人类的贡献。
2.进一步锻炼幼儿的观察、理解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观察兴趣和热爱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蜜蜂;蚕;蚕出茧。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
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蜜蜂)
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蚕)
二、展??
1.了解蜜蜂和蚕的外形特征。
(1)你在那里见过小蜜蜂和蚕宝宝?它们长的什么样子?
(2)出示蜜蜂图片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蜜蜂的头上长着什么?
身旁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
腹部末端有一根什么,有什么有途?
(3)出示蚕的图片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蚕的头部有什么?
身体什么颜色?身上有什么?(许多节),
身下有什么?
小结蜜蜂和蚕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了解蜜蜂和蚕的生活习性。
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和蚕每天都在忙什么?蜜蜂采花粉干什么?
(采花粉、酿蜜)
(2)出示蚕茧图片
蚕怎样吐丝?成茧后蚕跑到哪里去了?
(成熟的蚕能吐丝)
3.小结蜜蜂和蚕的生活习性。
4.提问:你喜欢蜜蜂和蚕吗?为什么?
出示丝织品,王浆、蜂蜜等,了解蜜蜂和蚕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幼儿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三、延伸
请幼儿在图书中寻找、了解有关蜜蜂和蚕的小知识。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感知滚动。
2. 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
2. 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
3.各种形状的玩具数个。
4.纸板、搓板数个。
5.大筐三个。
活动过程:
第一部份:设置情景,请幼儿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找出重点:“滚动”。
(从回答中找出)“滚着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滚着玩”。
3.教师讲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条件一样下的滚动,介绍新词汇:“滚动”。
集体总结:“我们刚才玩小皮球、易拉罐时,发现了什么?它们会干吗?”
小皮球、易拉罐会——滚动。 (用好听的词)
第二部分: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 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问题:“请你们找找哪些物体能滚动,哪些物体不能滚动?为什么?”
1.提问(1)“所有的玩具都会——滚动吗?”
(2)“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呢?为什么呢?”
2.集体
总结:有角的玩具不能滚动,没角的玩具能滚动。
b 进行分类。
1.一次分类:“现在请你们把能滚动的放一起,不能滚的放一起”。
过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发现滚动,学习新词“滚动”。
第二,(1)撒花操作,发现滚动的条件;(2)进行滚与不滚动的初浅分类;
(3)发现滚动物体的特殊情况,总结不同之处,并与二次分类。
第三,(1)球体大小、路面质量、外力一样,高滚快,低滚慢。纪录。
(2)球体大小、高度一样,外力一样,路面平的快,坑洼的慢。纪录。
提问结束:高度一样、路面质量、外力一样,而球体大小不一,哪个快?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的玩具占多数;搓板、纸板数个,支架数个。玩具筐三个 。
(操作玩教具不宜过多,与幼儿人数要成比例,且要考虑到幼儿的收放速)
2.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会听开始与停止口令词。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尽量避免幼儿对教学环境、听课老师的改变增减的敏感度)
过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体分散玩教具。找出“滚动”,学习词汇“滚动”。
玩前: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并请回答问题的.幼儿师范玩法)
发现: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
总结: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动”。
第二部分:集体分散,找出滚动物体,归纳滚动条件,并进行分类
(1)滚动与不滚动物体
(2)随意与不能随意滚动的物体。
玩前: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去集体分散游戏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
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重复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滚动吗?哪些能,哪些不能,为什么?
集体总结:滚动的条件—有角的物体不能滚动,没角的物体能滚动。
(1)请两位幼儿来检查。
(2)找出、发现易拉罐与球的不同之处。
提问:“为什么易拉罐它不能像皮球一样随意滚动呢?”
总结:因为球都是圆溜溜的,而易拉罐有平的地方。
(提问:“两个东西都能滚动,那碰到墙后会如何?”
教师操作,解答问题。总结:易拉罐碰墙后会停住,而球会往别处跑。)
2.二次分类:“请你们把像小球一样可随意滚动的放在一起,像易拉罐一样
不能随意滚动的放在一起。”集体检查。
第三部分:操作实验——
1.不同高度,滚落速度不同。
提问:“我这里还有一些纸板,想跟小球??
起玩。请你们认真看,看
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请幼儿操作撒花,并纪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不同高度的滚动速度不同。高架纸板上的球先滚动下来,低架纸板上的球后滚动下来。
2.不同平面条件,滚动速度不同。
提问:“我这有两块板,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你们觉的球会在哪块板上滚的快?”
请幼儿操作撒花,并纪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平面的快,不平面的慢。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获取有关火的具体经验,知道火能发光、发热。
2、通过观看录象“神奇的火”,了解火对人们的用处和危害。
3、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火的认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收集有关火的各种资料图片和录象。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火的具体经验。
1、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见过火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2、 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到烧出来的火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交流,大胆表达。
二、联系幼儿日常生活中有关火的经验。
教师:请你想一想,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或?(儿回忆表达)
三、组织幼儿观看有关“火”的图片或录象资料,使幼儿知道火的用处和危害。
1、 你知道火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吗?没有火,人会怎样?
2、 火对我们有很多用处,可是火有没有坏处呢?有什么害处?
3、 观看图片资料和录象,幼儿相互交流。
4、师幼小结:火能发光、发热,发电,火还能推动飞船上天,火还可以取暖、烧烤食物等。火还有什么用处呢?古代烽火台上的烽火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焰火在节日里给人们带来欢乐。火对我们有很多用处,可是火椰油害处,火能烧毁森林、房屋,还能把人烧死。
四、进行安全教育。
1、提问:如果看见起火,应该怎么办呢?
2、教师小结:火能发光、发热。我们可以利用火做很多好事。人不能离开火,但是火也带来害处。大火会把房子、森林烧掉,把人烧死,我们小朋友不能靠近火,也不能玩火。如果看见起火,应该报告大人,或大火警电话119。
孩子最喜欢火、水、泥等,今天当我一拿出蜡烛,点燃的时候,就是平时常见的火也让孩子们开心极了。
火很平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火又很特殊,它是怎么来的`?
火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做贡献。火又是人类的敌人,有时会伤害我们。
孩子们和我一起讨论了有关火的一切。
我想通过这节课他们肯定对火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反思: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平时,我们一直告诉孩子,火是很危险的,火会带给人类灾难。孩子对火也许是惧怕更多一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火其实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没有火,人就不能进步,举了利用火的几个例子,我想,这下火在孩子的心中,有了更深的印象。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知道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3、细心观察,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镜子、大口袋、万花筒、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镜子1、游戏:摸口袋
师:①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②摸上去感觉怎样?你觉得它是什么?
2、自由探索
看看摸摸,镜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
我们刚才见到的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幼儿学说金属漆)
二、探索发现镜子的用途1、回忆经验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镜子,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讨论镜子除了帮助人们整理仪容,还有什么用途。说说汽车、商店等生活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安装镜子的原因。
3、通过照镜子使幼儿明白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别人。
4、请幼儿说出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如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
5、鼓励幼儿将两面镜子摆放在不同的位置,说说有趣的发现。
6、教师小结。
三、游戏:照镜子1、介绍规则。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照镜子游戏,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我的镜子,我做什么动作,你们镜子也做什么动作,好吗?
2、游戏:随音乐做照镜子的游戏。
四、延伸活动请幼儿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特点。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计划捉蚂蚁的行动,明确活动的观察任务。
2.对捉到的蚂蚁能够仔细观察,并能将蚂蚁的身体构造与功能进行表述和描绘。
3.在捉蚂蚁的活动中萌生对蚂蚁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昆虫盒或透明的小瓶、小块纱布和皮筋、小铲子。
2.雪糕棒、放大镜、笔和画板画纸、背面贴有双面胶的白纸。
3.选择一处有蚂蚁出没的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
4.幼儿用书:《蚂蚁》。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今天我要去捉几只蚂蚁来研究研究,谁愿意和我一起去?
2.师幼一起策划捉蚂蚁的计划
(1)师:蚂蚁平时喜欢在哪里?我们到什么地方有可能捉到它们?
(2)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在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上分别画出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
(3)根据幼儿猜测的几个地点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将所猜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贴在组长的衣服上。
(4)师:去捉蚂蚁有许多工作要做,先要当好“侦察员”,即能找到蚂蚁活动的地方;然后要做“观察员”,即能仔细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还要当好“记录员”,即把你在哪里发现了蚂蚁,和你看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5)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器材“去捉蚂蚁,你觉得我们需要哪些东西的帮助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出示相应的材料:看看这里的哪些东西在捉蚂蚁的时候会用得着?昆虫盒用来做什么?放大镜可以用来做什么?纸和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去捉蚂蚁时还要注意什么?
3.师幼一起去寻找、观察蚂蚁
(1)教师带幼儿外出寻找蚂蚁,并请发现蚂蚁的小组及时向大家通报,请捉到蚂蚁的小组就地观察蚂蚁。
(2)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小蚂蚁有几只脚?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小蚂蚁是怎么爬的?它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会动?学一学它是怎么动的?
4.组织幼儿交流捉蚂蚁的经历并扮演小蚂蚁走路的姿态
(1)有哪些小朋友捉到了蚂蚁?你是在哪里捉到的?
(2)你对蚂蚁有哪些新发现?还希望知道小蚂蚁的哪些问题?
(3)让我们来学一学小蚂蚁,三个小朋友扮演一只蚂蚁,商量一下谁做头、谁做胸、谁做腹,然后尝试走一走。
2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花》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观察: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朵头箍
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环保教育
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4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指纹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 ——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四、进行指纹印画
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幼儿园中班浮与沉科学教案篇8
一、活动内容
冬天来了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时候应该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三、活动准备
??冬天的情景图片若干
??幼儿已了解一些冬天的`特征(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向爸爸妈妈了解)
四、活动过程
??问题导入:说说冬天的变化?
1.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
2.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表扬回答积极的幼儿。
3.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让后再请幼儿进行回答冬天的特征。
4.教师小结:重点关注冬天动物迁徙、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冬天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游戏:找冬天
1.冬天还是怎样的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在众多图片里找出冬天情景的图片,并说说为什么说是冬天?
3.进行小结。
??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交流感受了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了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知道冬天的时候多运动,身体才能更健康。
小百科: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