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运用比喻修辞,能让抽象的思想变得生动形象,写读后感的过程,是整理思绪的过程,让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1
这本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我也记不清翻阅多少遍了,每次都为其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它以其独特的情节和行文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间的家庭故事。关于回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本书场面十分宏大,头绪那样纷繁,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惊叹。
我想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独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一个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撼;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勾心斗角,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动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条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而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幽静、美丽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启璧之拒绝楚雁潮波澜乍起,掀起可怕的命运的巨变……似的,正如作者所言,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志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的。
我的室友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色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似的,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人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的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梦,一个希望。
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
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2
在这特殊的疫情时期,我看了一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它主要讲述的是罗文中尉是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的故事。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100多年,《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也畅销于世界各地,这主要是它倡导了对工作的勤勉敬业精神,而这种精神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事是这样的:故事中的罗文,是美国陆军的一名年轻中尉,在美西战争期间,孤身一人,在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总统的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决定性力量的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重要任务。毫无疑问,罗文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就是忠诚和主动性,就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精神。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做事首先要有好的品行做基础,另外的启示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要总想做这件事会给自己什么好处,会得到多少花环,荣誉。重视的是无条件地主动完成任务而不是其他。如果罗文总想着完成送信的任务后自己会成为英雄的话,可能就完不成任务了。
如今,大家都在谈论改革,创新,但是社会上总有些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懒散,消极,怀疑,抱怨,扯皮,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这都严重地制约着我们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的人开始安于现状,没有进取精神,尤其是步入大学的我们,干什么事情都只是借鉴网络,好像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与感谢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对社会和事业的责任心,进取心和敬业心。
所以,不要埋怨任何人,不要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要放弃平庸,端正态度,树立敬业,进取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向罗文学习,以罗文为榜样,立刻行动起来,全心全意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生明天才会更优秀,我们的社会才会更辉煌,我们的国家才会更繁荣。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坚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勇气,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得到胜利的果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对于学习中的我们意义非凡,学会模仿别人的优点,在已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升华和超越,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曲折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充分的量变,才能达到最终的质变,而量变的过程,就是坚持的过程。加班吧!为自己的学习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3
最近,我刚刚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所写,这本书的名字叫《高老头》。
这本书以当时的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资本主义金钱的丑恶。文中的高老头其实是一个极有商业头脑的暴发户,爱女成癖。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上流社会,最后自己钱财花光了,女儿也抛弃了他。从此,他重病缠身,独自一人,最后凄惨地死去。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完全的金钱关系。成功地塑造了高老头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同时,也把“父爱”这种感情加以赞颂和美化,也使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触动。
我仿佛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耳畔回响着文中克利斯朵夫所说的“我研究过他的脑袋。只有一根父骨,或许他是一个永恒的父亲吧!”也因此想起来我自己的父亲。记得小时候,我经常早早地钻进了温暖的被子里。而一睡觉,我的“被动技能”:踢被子也就被触动成功了,而我自己却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每当我睡着了以后,老爸就会悄悄走上楼帮我把被子盖好。有一次,我口渴极了,自己准备倒些牛奶喝。正当我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竟然看到了爸爸正在我的床旁。只见他的身上只不过是披了一件大衣就过来帮我把被子盖好,他的全身早已冷得发抖。他看见我睁开了眼睛,对我笑了笑,说:“快睡吧,别感冒了。我们大人的身体好,一场感冒一顶就过去了;而你们小孩一着凉可麻烦多了!”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鼻子酸酸的,眼眶也湿漉漉的。
这只不过是一件十分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我至今还是记忆犹新。老爸对我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每天都给我买早餐,为了给我营造学习氛围,经常在电脑前工作到很晚……这点点滴滴的一件件小事,不都在里面包裹着浓浓的父爱吗?爸爸为了我,不,是为了我们家可以说是付出了他的心血,他的一切!这又和高老头为他的两个女儿付出了一切是多么的相似啊!但是我是不会像作品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那样:“橘子全部都吃完了,她们就将剩下的橘子皮扔到路边”,只顾着自己的享受,却一点儿不顾她们的父亲的感受。以至于高老头的老年生活实在是过得很凄惨,最后也悲惨死去。他们是那样子的自私,心中没有一点人性的真、善、美,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会遭受到后人的唾骂。
正在这时,作品中克利斯朵夫的那一句话又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研究过他的脑袋,只有一个凸起的父骨,或许他是永恒的父亲吧!”我想,这是对全天下的父亲的写照。爸爸,您的关爱和教导,是一首无字的歌,将伴我的一生一世。
爸,我爱你!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4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反观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虽不在富裕家庭长大,却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规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过如此良好的环境。"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和作者悲惨的童年及青年时期比起来,自己是否对得起这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样努力,尽力在摆脱社会家庭强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这些疑问,越是觉得羞愧万分。中国有句俗话,未吃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想想自己也会轻易地对别人的生活给出意见,也会指责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该等等,才越发觉得惭愧,原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不是如此理所当然。
塔拉在面对家人的否认和质疑以及决裂的威胁时,也曾经疑惑过怀疑过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自由的代价是远离家庭和亲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自明诚,谓之教”,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真诚就是教化。
实际上,我理解的内心的真诚,是对自己的真诚,对自己真诚后,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标,明白应当如何做出选择。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自己”,指明了清除这些疑惑的方式,认识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读后感m就是使自己认识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书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提供不断怀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过怀疑——消除怀疑的过程而使主体显现出来。教化,是消除偏见,减少我执的修身方式。主体不再是被他人,社会,权力构成的,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书的中文翻译者任爱红老师引用《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为本书的中文书名,而教育,就是那双翅膀,让你可以摆脱禁锢,振翅高飞,通向自由。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5
近日看了一本《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著)。这本书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荐。尽管对余某人及其文字颇有些感冒,但还是忍不住想印证一下,到底他推荐的书是否跟他本人一样酸不拉几,一样做作扭捏。
那是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个子矮小,大耳朵,鹰勾鼻,牙齿参差不齐,但笑的时候依然毫无遮拦。待人热情真诚。跟你谈话,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绝对不会心有旁骛。
他天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愿意每天过着这样天真活泼的日子,晨练,散步,与朋友谈心,欣赏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这个病时他七十多岁。
从医生处得知病情后,他开始思索怎样渡过剩下的日子,两年,几个月,也许会更短。他继续给学生上课。他决定让死亡成为一门课程。
活着办个追悼会。让家人和好友来致悼词。他们把想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他也听到了。这主意显然不错。有许多葬礼都是悼词很感人,只可惜那个躺着的人已经听不到了。
当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说他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重新当一回婴儿。
他是如此豁达睿智,并乐于向朋友畅开胸怀。听着美妙的歌声,他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看了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思,它就发挥了它的价值。这与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着没有遗憾,死了也没有遗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可以自怜自爱,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受。
来得及向人世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每天,放一只小鸟在肩膀,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看到最后,恍然发现,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师的品味。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6
商鞅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先锋,改革可以说获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脱俗其结局应该说也是很惨的。他的内心本质应是一个爱慕虚荣、对权利极度追逐的人。为了获得成功和目的不择手段。这在他为了推进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上可见一斑。比如城门立木予十金和太子犯罪责罚其师的行为,行为上标新立异,作为一个改革家应该说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成功的人,他又是失败的。
赵良与商鞅的谈话非常值得人回味。当一个人获得所谓成功的时候往往沾沾自喜,忘记了他成功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人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我们还能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吗?
一个人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下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国家是个损失。但是他忘掉了人的渺小,忘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只是长河中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河流的流向,有的仅仅是泛起的一漪波澜。越是所谓的伟人和成功人士,越是容易失去自我,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跌得越重。
鸟尽弓藏,兽尽狗亡。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清自我,学会隐退才是重要的,往往它比治国齐民之术还要重要。功利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克制本欲比为了本欲而不择手段要重要得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没有道德、没有礼法、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和规矩是不可想象的,但去执行这些东西的人又往往是受到责难的,因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活着不自由、不舒服的东西。治民之术历来为帝王把持,所以官道讲大官小当,小官大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商鞅当初为了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不惜贿赂孝公的宠臣景监来达到目的。商鞅为秦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我们不否认他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和他本人的才华。但是当一个人内心世界是自私狂妄的时候,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7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是婚姻和爱情,更说的是人生。
?围城》里的故事看似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可真正仔细思索过后,才发现那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个人哪一个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围城呢?身边存在着各种诱惑与向往,树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门,我们不知道门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好是坏,只能等待着好奇驱使我们去开启,接着通过一座又一座围城,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欲望、人心、利益,共同筑起那一道道坚实的不透明的围墙,我们无法窥探到里面任何东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预测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顺心,唯有自己去亲身经历感受那是什么,就像赌博一样。
老一辈的人们总是用他们的经验教训下一代,要他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可是三言两语对这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又有多大影响呢?你不去亲口品尝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你不去亲自体验永远没有自己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还是那句话,外面的人一心想进去,里面的人一心想出来,人生的无奈大概便在于此吧。
狗来了读后感1000字篇8
我是从《悲惨世界》认识雨果的。
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善良和博爱在悲惨的社会现实在发亮的故事。尽管那个时代的背景如此灰暗,但从故事在我仍能感到从心底升起的温暖。
无论是主人公冉阿让、警察威尔还是米里哀主教,他们都很执著,冉阿让执著于对世界和社会,对道德与法律投桃报李的潜规则,米里哀主教执著于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夜不闭户,对全世界以德报怨的品质,然而,尽管在某些角度上,威尔是反角,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执著的,他为他的执著放弃一切,后来因为被自己处心积虑要带进监牢的冉阿让所救,他一生所执著的信念瞬间被冲击得只剩下碎片,他无法想信,尽管事情就发在在他身上,最后,他受不了道德良心的拷问,向自己开了最后一枪,死在那个悲凉的夜晚。
书中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个灰色的冬天,冉阿让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他带着犯人耻辱的标记,走进一个小镇。小镇上每一个人都避开他,没有人会收留一个曾经的小偷。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他在一位好心的老妇人的指点下,拜访了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住在华丽的教堂旁边一间低矮的小屋子,而镇上的小医院则搬进了大教堂——这位主教让出了本应属于他的华美的教堂,镇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有一位如此可敬的主教。米里哀主教的屋子燃着温暖的炉火可以照到从不关上的门的外面。出人意料地,米里哀主教以接待贵宾的形式接待了这个潦倒的主人公。或许是长期的监禁使他的报复心益增,他最后还是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套银餐具。但天亮以后,小镇的警察抓住了他,并送到主教家。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害怕,他又要回到那个黑暗的地方了吗?那个仁慈的主教看到昨天他收留的人正如主教的妹妹所担心的那样,他会后悔吧。然而没有,他所有的想象都落空了。米里哀主教诚挚地看着他的眼睛,片刻以后,他微笑地问冉阿让:“你早上怎么走得这么急?把我要送你的一对银烛台都忘了拿。”说着拿来他姑姑留给他的唯一一对银烛台,递给冉阿让。警察连忙放开他,连声道歉。冉阿让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大逆转。他一直没回过神来,站在米里哀主教门前,米里哀主教微笑地询问他:“您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故事从这里展开了,尽管后来再没有见到米里哀主教,但改变后的冉阿让不正是另一个米里哀主教吗?在故事的最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以最幸福的方式,他所收留的芳汀的女儿送他离开,在汇流成河的泪水和崇敬中,他安详地熟睡了。
这部作品写于一八六一年。当时这部作品把雨果推上文学巅峰,雨果是高傲的,也是孤独的,他笔尖露出的锋芒,让历史也为之一震,雨果是不朽的,一如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