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可以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当不同的观点在文字中碰撞交锋,最终形成的平衡文本便是一篇深刻的作文,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格局的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格局的作文篇1
多年前的一场nba决赛中,nba中另一位新秀皮蓬发挥出色,独得33分,超过乔丹三分,而成为公牛队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
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蓬紧紧相拥着,两人泪光闪闪。那一幕情景,不仅人领略到了两位巨星的深厚友谊,更领略到了飞人乔丹非凡的气度于胸襟。
有一次乔丹和皮蓬投三分球比赛,皮蓬有点儿心不在焉,乔丹已看出破绽,鼓励他说:“不就是我的成功率是28。6%,而你的成功率是26。4%嘛,加油!你投的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以后会投的更好,也一定会超过我的。”
乔丹不仅以篮球为艺术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更以他那坦然无私的广阔胸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包括他的对手在内。
一个在某个领域领先他人很大一步的人是很难接受别人超越自己的,并会想尽办法去干扰对方进步,好用来稳固自己的王者之位,但乔丹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皮蓬取得好成绩时真心的祝贺,在皮蓬精神不振时给予鼓励。正是因为乔丹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才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才可以强强联手,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战绩。
无独有偶,乔丹对皮蓬的态度与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对战士是一样的。:
红军三军总司令彭德怀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他挡路,喊了几句战士让一下,没想到他站起来就朝彭德怀打了两拳,彭总什么也没说,让过他继续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没想到彭总并没有责罚他,而是立即让他回去。彭总的宽宏大量,令这个战士深受感动。而彭总也因为他的大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拥护。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个心宽容。就像乔丹对皮蓬的度量,让他受人尊重,也相互成就了事业的辉煌;就像彭总对战士的宽容,让他受人爱戴,收获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气度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势必会让自己前进的路越走越窄,而一个胸襟宽广的人,也一定会因为他的大度而拥有自由驰骋,无限广阔的天地。
大格局的作文篇2
有人说要“立身于小格局”,又有人说要“着眼于大格局”。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并无对错之分,拘泥于大小格局之争更是落了下乘。我认为,无论“大格局”还是“小格局”,只要你以平和的心态一以贯之,都能绽放人生的花火。
大小格局无法决定人的价值。我们生活于这个社会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是巨大的。有人出生便是富甲一方,踩在上流社会的天鹅绒上,眼前的格局是广阔天地。也有人生于偏狭的山野之间,踏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终身困于山脚一隅。若以格局大小评判人的价值,有人出生便是巅峰,有人终身堕于深渊。这样的话,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身居高位者未必不会被摔胯,身处蛮荒者未必不是社会的基石。我们不应被外界的大小格局扰了心境,应专注于自己的本分,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格局的优劣不在大小,在于是否利于自身取得成就。人们熟稔于苏轼诗词中的广阔天地,也会赞叹柳永诗词中的市井风光。苏轼在广阔的社会人生中获得成长,柳永则在市井中自成一方天地。正因为他们的格局与自身性格相符,没有人会嘲笑柳永格局偏狭,也没有人会抨击苏轼格局空大。正如士兵指挥不了战役,将军挖不好战壕,只有当格局适合自身,利于自己的成长,才能展示人生意义。
“格局”本身就是人创造出的概念。若我们执拗于“格局”二字,那就真正陷入世人给我们安排的“格子”与社会布下的“局”。只有我们跳出“格局”二字,才掌握了自己的人生。陶渊明跳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格局,居于田园之中。后人记住的不是当时在官场争名夺利的“小格局”之人,也不是为国家办实事的“大格局”之人,而是陶渊明这个“局外人”的隐士风范。诚如陆九渊所言“吾心即是宇宙”,纵使万物流转,众说纷纭,只要你遵从自己的本心,小格局便无法束缚你,大格局也无法满足你。驰骋万物,漫步花间,这或许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
陷于小格局不馁、不躁,立于大格局不傲、不狂,以平稳心态对待“格局”二字,方能站在自己人生的制高点。
与其为格局大小争论不休,不如看看今晚花好月圆。
大格局的作文篇3
罗曼·罗兰曾说:“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总是习惯于早早就为自己定好结局,却不曾正视自己,挖掘自己更大的可能性,最终只能是抱憾终身。依我之见,只有突破心之格局,突破自我设限,拥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勇气,才能有所作为。
有人总是企盼幸运的降临,却极少为之努力过,也从未改变自己惯有的思维,纵使偶有有念头,也总是被懒散和现实扼杀了盼头。敢想、敢说、敢于正视自己,才算是没有白来世间走一遭。
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求也得不着,可能是因为你们妄求。而最可悲的,是连求的念头都不曾有。以为自己的格局只能至此,无法改变,便更加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无所作为,这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羊群效应。盲目地跟随那些够不到云彩的人,而后否定自己,实属“孱头”。
余华笔下的徐福贵,终日与那头也唤作“福贵”的老牛在一起,虚度时日,其一生的遭际固然与时代挟裹之下的身不由己有关,但难道没有个人因素使然吗?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却不曾探寻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终究只能空叹一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状态也足以支撑自己混混度日,便不敢言,不敢当,缺少了那一份勇气。实质上,突破自己的心域,才方知天下之大。
丁玲说过:“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若是想一蹴而就,怕也是无法到达。必经过一番磨练,才能获得尘埃落定的圆满。
范仲淹早年学习时,常年吃粥。旁人见了,分予佳肴,他却不为所动。直到人家怪罪起来,才长揖谢道:“我已习惯吃粥的日子,倘若享受这佳肴,日后怕是吃不了苦。”为此,他潜心学习,纵使经过三喜三悲的人生大潮,依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蹈于世俗得失之上。他敢于正视自己,心怀济天下之抱负,经历一番人生的锤炼,终能成就此业。不局限于所看到的`浅薄的表面,而是释怀于天地之间,拥有创造的勇气,才能有所成。
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都是对其自身的突破。倘使他们只是勤勤恳恳地遵循着原有的轨迹生活,没有创造今朝的勇气,或许也就不会有今之成就。
趁我们正当年少,趁时光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我们,就要牢牢抓住它,以此创造机遇。“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拥有创造今朝的勇气与担当,勇于实践,敢于突破心之格局,才能享尽人间欢喜。即使在荒凉中也能享透繁华,最终于人生的菩提树下参禅悟道。
大格局的作文篇4
传说,孔子的学生和一个人起了争执,原因是那人坚称“一年只有三季”,两人不服去找孔子评理,并约定输的一方磕头认错。出乎意料,孔子也称“一年只有三季”,徒弟愤愤不平的磕了头,那人走远后,孔子解释“那人是蚂蚱精,春生秋死,三季是他的一生,你何必同他争论。”
这自然只是个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的眼界决定你的格局,你的格局注定你的一生。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让最简单的纯粹也变得铿锵有力。就如同“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一样,素净的纯白,但凭那独一份的“芬芳”,在群芳之间也毫不逊色。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邢岫烟,在大观园中并无过多着墨的女子,但丝毫没有因为她的贫寒,在富贵大厦中黯然失色。皆因,她的奋进,生活贫寒却文采斐然;皆因,她的自信,哪怕家常旧衣,也能“一色儿的大红猩猩毡”里展现自己的风采;皆因,不哀于命运,她的格局不屈于命运。
一个人能到达的远方,不远过他的目光。严复、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各个都是文学大家,但先后被北大“扫地出门”,蔡元培抱着“入地狱”的决心,接手北大,从下车对校工们的一个鞠躬回礼开始,就注定了北大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胆启用有学之士、招收女学生、为北大定格局立基调、清除过往的乌烟瘴气和官僚之风…
蔡元培的功成,不只是因为他过人的学术见地,更多的是,他敢为天下先的眼界格局;蔡元培的名就,不只是因为他开创、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更多的是,他用他的眼界格局,为中国青年带来的光明。就如魏源所言,“受光于庭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蔡元培因为他的眼界格局让后世为他发声“大学虽以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格局决定结局,眼界决定高度,秉性决定命运,当你在慨叹上升通道越来越拥挤,你有没有想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后有人说“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读万卷书,才能和世界对话;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阅人无数,才能审视自己的足与不足。
世界变了,你没有变,因你缺乏眼界格局。世界没变,你变了,通常眼界格局开阔了之后。
大格局的作文篇5
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将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和细节有很大关系。通过一个人细枝末节处的表现,可以窥测到他的将来,这不是什么迷信巫术,而是一种经验,一种智慧。
明代有一个叫王华的人,从小喜欢读书。有一天,县令带着随从前呼后拥地到王华所在的学堂视察。和王华一起学习的那些小朋友们,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热闹的场景,所以都争先恐后地放下书本,围上前去看热闹,只有王华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书。钱希奇是他们的先生,看到王华这个样子,就和王华开玩笑说:“大家都过去了,只有你一个人不过去,假若县太爷认为你傲慢,要来斥责你,你怎么办啊”王华从容地回答道:“县令也是人,有什么可看的我正在读圣贤书,恐怕县令也没有什么理由来斥责我吧!”钱希奇见王华小小年纪如此有见识,非常高兴,便对旁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大出息!”果然,王华后来考中了状元,成就了一番功名。
宋朝有一个叫吕文靖的人,他有四个儿子,二儿子叫公著。在四个儿子年纪还小的时候,有一天,吕文靖对夫人说:“咱们的四个儿子将来都能成才,但不知道哪个是宰相之才,我要考验他们一下。”于是,当四个孩子都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吕文靖吩咐一个小丫环,手里拿一件玉器,走到门边的时候,故意将玉器掉落在地上,玉器就碎了。这时,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孩子“啊呀”了一声,急忙去报告夫人,只有老二公著,凝然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吕文靖见此情形,就问公著:“玉器碎了,你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呢”公著平静地回答:“已经碎了,急有何用呢不如不去想它。”吕文靖于是告诉夫人说:“公著这个孩了,将来可当宰相。”后来,公著做官果然做到了宰相。
成大事者,心中需有大格局,遇事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不慌不乱,是一种难得的气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心术》一文中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是这种气质的具体表现。王华面对县令不卑不亢,公著面对摔碎的玉器心态从容,说明他们内心都具有大格局、大气象,所以旁观者推测他们将来前途无量,显然不是瞎说,而是通过细节做出的合理判断。能有如此见识,当然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大格局的作文篇6
稚童满心欢喜地握着满分的答卷,却未曾料想一次的完美竟成了次次需好的重压;顽子手持及格边缘的分数,因着分毫之差享受截然相反的待遇。看似天差地别的境况,其本质却都是家长对失误的绝对否定态度。
殊不知,这所谓的“赏罚分明”“因材施教”,不过是自私地将孩子的失误看作天理难容的祸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其一味强压失误的苗头,最终得到畏葸不前的“绝对安全”,不如怀着容误之心,以宽容的态度包纳错误,留下温暖和继续向前的勇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到百里外,跟随贤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地援疑质理。试想乡野小儿,立侍于尊者之左右,又怎么会没有一丝失误?倘若贤达亦如漫画中的母亲,对宋濂的失误毫无包容,宋濂又怎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终成大儒?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获有所闻,于历史长河中留下其身影。
诚然,进步应当鼓励,落后理应惩戒。但一味用模式化的标准赏罚,不过是机械生硬地重复既定的步骤。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毫无差错却古板冰冷的机器,却会摧毁一个心思敏锐富于创新的生命。唯有在怀着容误之心的前提下,对失误进行引导和规正,才能终成大美之格局。
管夷吾举于市时,若无鲍叔牙对其之前过错的容纳与规劝,他又怎能在春秋列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成就千秋史名;“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负荆请罪千古流芳,正因相如之容误,方有赵国文武双全的王者格局。古往今来,身清如玉、毫无瑕疵的完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在容误之心与规劝之言下抬头向前,于温暖和宽厚中成就大美格局的“非满分学生”。
日渐数字化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如同漫画中的家长,极端化地追求完美无缺,对任何水平线之下的失误采取零容忍态度。然而无误不等于无缺。幸福华丽的生命姿态,只有在容误的温暖中才可肆意伸展。
愿吾辈定性明心,以包容之心态对待世间万物;愿孩童持卷回家时,迎来的并非纯功利的计较,而是包容失误、带来勇气的温暖;愿容误之雅量存于万众心中。如此,则大美之世,可指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