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10-22 作者:loser

心得体会可以在个体的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所在,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7篇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1

日前,全国妇联公布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坚守医教研第一线36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力战“疫”,为危重症救治作出突出贡献的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常委张抒扬,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1月25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一,北京协和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通知,马上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征武汉。时任党委书记的张抒扬即刻与赵玉沛院长一起,调兵遣将,叮嘱装备,安排出征,一切就绪时已是26日凌晨。

随后,2月7日,根据前方“战事”需求,北京协和医院派出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这一次,张抒扬亲自担任医疗队领队,带领来自17个学科的142位专家及青年队员浩浩荡荡登上了去往武汉的专机。

“当时心里最强烈的想法就是,决不能辜负党中央对协和的重托,坚决完成好赵玉沛院长交给我的两个任务:为国分忧,拼尽全力精心救治患者同时,把协和这支队伍平平安安地一个不少地带回来!”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协和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危重症病房。张抒扬白天带头进“红区”床旁查房,晚上在驻地酒店主持召开核心组例会和疑难病例讨论会,随时优化治疗策略和流程。

“能用的办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张抒扬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了队员们群策群力救治患者的决心,零距离为患者提供最有温度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协和救治的极危重症患者病亡率比国际报道低了近30%。

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张抒扬一方面带领医疗队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与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病魔抗争,另一方面要与潜伏在自己体内的病魔抗争。腰腿剧痛不时袭来,她夜里靠着安眠药勉强入睡,白天靠着止痛药和喝咖啡保持清醒和高度亢奋,指挥一场又一场的抢救。

从1月26日出征武汉到4月15日胜利回京,协和援鄂医疗队成为到达最早、撤离最晚、救治极危重症患者例数最多的国家医疗队。

张抒扬带领医疗队在武汉前线成立6个临时党支部,组织了37期“疫”线课堂专业培训、32次党支部活动。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2

氛中时,新冠病毒就张牙舞爪地向人们发起了“闪电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可就是在人人惊恐、躲在家里自保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却逆人流而动!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冲到抗疫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就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白衣天使,抗击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坐在家里看新闻,一篇篇报道让我泪目,太多的场面让我动容:年轻的护士姐姐剃光了她及腰的长发,只为能穿上防护服;因长时间带口罩,医护人员的脸被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有的甚至出现了发炎、过敏的情况;为了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他们休息仅两个小时左右,累了困了,就躺在座椅上休息片刻;他们有的穿着成人纸尿裤,连续12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只怕浪费了身上的防护服,只好憋着,扛着,熬着;他们有的因夜以继日的救治工作而被感染,甚至以身殉职……84岁的钟南山爷爷,本应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却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再次“挂帅出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看着他疲惫的身影,我的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84岁高龄的他,却坚定的走在逆行的最前方……

鲁迅曾经说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剃掉秀发的白衣天使,容颜依然美丽;带上口罩、护目镜的战士,眼神依然坚定;防护服下医务人员的衣服虽被汗水浸透,背影却依旧挺拔,一刻不停留地奔波于病人间的脚步,却还是如此从容……他们是最美的人。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他们面庞,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最美的背影。

长夜怕什么,黎明马上就会到来。风雪怕什么,没多久,春天就会回归!

正是这些白衣战士以命来拼,才让那些患者重新看到希望,才让我们这些后方的百姓,心有所依。我相信,在国家科学防控部署下,在钢铁般坚毅的白衣战士的捍卫下,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能所向披靡,战胜疫情!致敬最美的逆行者,愿你们保护好自己,凯旋归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3

春寒料峭,湖南高院904办公室里,周春梅生前的办公桌还保持着原样,法律专业书籍整齐码好,两大摞还未办完的案卷放在一旁。桌子右上角赫然立着一块《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十二条禁令”》纪律警示牌,第一条就是“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请托人或管理服务对象所送礼金礼品、消费卡等钱物……”

在湖南高院工作的17年里,周春梅始终恪守这些原则,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2003年,周春梅从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考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纪检监察室、民一庭、审监一庭工作。2016年5月,她担任省监一庭的副庭长。2020年2月,她担任三级高级法官。

周春梅不幸遇害后,《中国审判》5年前的一篇人物报道重新在网络热传,很多人首次知道周春梅的故事:农村出身,靠努力与拼搏苦研法学,多次被评为湖南高院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2019年还被评为湖南省审判业务专家。她所办案件经评查全部为优秀,且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闹访、无一因过错被发回或改判……

正如周春梅生前的领导、老师、湖南高院副院长杨翔所言,“人们不知道春梅有多好,就无法想象我们有多痛。”

“她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恪守着法官的良知。”杨翔回忆,每次他召集专业法官会议讨论疑难复杂案件时,总是点名周春梅参加。“我想要听她的独特见解,更需要她那种坚守法律原则决不人云亦云的态度,她从来不会因为领导或者老师缘故而随意附合我的看法。”

2019年,湖南法院“立审合一”改革后,周春梅所在的审监一庭承担了大量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她既需要统筹安排团队工作,监督把关团队所办理的案件,同时自己还有大量办案任务,身上担子很重。

性格坚韧、做事认真的周春梅,时常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中。同事向英回忆道,自己经常帮周春梅从食堂带饭,“她把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连去食堂吃个午饭她都觉得路上浪费时间。节约下来的二十分钟,她又可以在判决书上多写一段文字了。”“直到中午快两点了,春梅还在电脑前工作,她几乎每天都会牺牲大部分午休时间。”

三年前,周春梅怀上了二胎。省高院刑二庭副庭长徐娟回忆,当时周春梅总是行事匆匆,脸色也不太好,“我总是劝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毕竟那时她已是40多岁的高龄孕妇了”。周春梅却表示,自己身体扛得住,一堆案子还等待着自己去审理,“我们有幸在湖南高院工作,要对得起这份工作!”

“那天,春梅姐的手腕上还戴着医院的手环,是住院期间抽空回来工作的,她却还担心拖我们的后腿。”回忆至此,刘寄清已经哽咽难言。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4

日前,全国妇联决定,授予陈岚等10位优秀女性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她们是: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天问一号”的奔火之旅,带领团队持续科研攻关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副总工程师陈岚

扎根棚改回迁社区十余载,时刻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的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妇联主席桂小妹

先后攻克多个精密加工技术难点,兵器工业数控精密加工领域大国工匠的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数控车工赵晶

创建并引领了“互联网+打拐”的公益新模式,促成近7000个家庭团圆的“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

个体工商户代言人、组建集贸市场“妇女之家”为个体户姐妹纾困解难的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党委书记、妇联主席,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

主动扎根农村9年,用青春和奉献诠释巾帼担当的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

坚守医教研第一线36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力战“疫”,为危重症救治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常委张抒扬

30年如一日倾心教书育人、矢志国防科研,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某研究室教授程湘爱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把“小学”办出“大学味道”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

年近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

全国妇联同时授予陈芳等30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授予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等199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云南10名个人和6个集体上榜

全国妇联号召广大妇女以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为榜样,坚守本职岗位,弘扬“四自”精神,不懈拼搏进取,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巾帼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5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6

雷锋同志说过: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98岁的“上班族”李恒英也说,努力工作到100岁,李恒英94岁退休,95岁入党,98岁回到工作岗位,她说过:一辈子做麻风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是什么让雷锋、李恒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我想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初心,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让雷锋同志做到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让98岁的李恒英同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才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100岁的誓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坚守初心。

初心,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有些人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所以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要想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认识,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坚守初心,用我们的眼睛去学习,用我们的脑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丽的风景,而这最为美丽的风景,在基层,人民群众就是那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工作,为群众办事,擦亮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广阔,基层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值得我们去寻找那一份初心,丰富我们的心灵。

初心,是我们的耳朵。所谓耳听八方,善于倾听是,善于会听,是对初心的另一种诠释,用好我们的耳朵,多倾百姓的声音,多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践行初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你会再基层广阔的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全国三八红旗手李恒英先进事迹和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三八红旗手心得体会篇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什么才叫“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间或者寂寞时追问人生、探索前路。其实,“活着”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自己灵魂思想而工作时,不再感受时间的存在,时间已然“停止”,生命也将永恒。生命哪有什么长短?年龄哪有什么”老“?它不过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刻度”。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就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且看,张富清95岁毅然在伏案学习、为民服务,李恒英98岁依然是“上班族”,要努力工作到100岁,赵慕鹤105岁从不把“老”当回事儿,坚持终生学习等等。他们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他们忘记年龄、忘记小我,只为心中的目标与理想在战斗。退休永远不是他们工作事业的终点,只要“活着”,“敬业奉献”的脚步就永不停止。

鹤骨霜鬓,伶仃瘦骨,隐藏不住你那颗赤诚之心。每每看到新闻报道里刊载的张富清老人伏案学习的身影、李恒英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赵慕鹤老人那瘦骨嶙峋的面容,内心感动、敬佩而又十分心疼。即使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条件恶劣,你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么样突破自己、怎样在余生之年发光发热,如何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出贡献。“95岁入党,不入党我将后悔”,“学到老哪里够啊”,平凡而普通的话语间,透露的是你们对党的忠肝义胆、诠释的是你们对人民的牵挂与爱恋,彰显的是你们对人民事业的赤诚与担当。他们即使皱纹布满、沟壑纵横,却依然从不忘本来承诺与誓言,毅然扛起时代使命与职责,让有生之年发光发热,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衣锦昼行,功成身退,绝不是你担当作为的终点。虽然2014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李恒英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岁”。到了退休那一刻,估摸大多数人都欢呼“终于轻松了”,但对她来说,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退休也绝不是她担当作为的终点。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的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这就是因为那份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催促着他们努力、奋进、坚持。这无愧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一种魄力、一种精神,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罗曼罗兰说过:“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得过且过、聊以卒日、懒散拖沓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可言,只有珍惜有生之年一时一刻、一分一秒,才能真正诠释“活着”的意义。

鲐背期颐,迟暮之年,阻却不住你那奋斗之劲。年近鲐背之年的赵慕鹤在看到小孙子考试落榜自暴自弃,自告奋勇与之一同学习备考,用了四年时间考上大学,成为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李恒英在93岁才办理退休手续,但98岁的李恒英不愿离开岗位、放弃事业,毅然选择继续回到单位当起“上班族”。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他们却不甘于平凡、不愿无聊卒日,用奋斗、坚持、努力、担当书写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做出了许多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甚至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的丰功伟绩,人民都尊称他们为时代楷模、英雄人物。赵慕鹤说“年龄对我来说从来只是一个数字”,年龄之“老”从未阻却他奋进的脚步,反而变成他努力与坚持的动力。他们这般年老体衰却依然不停止奋进、努力的脚步,追逐着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为国为民奉献余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不是混沌度日,不是享福享受,而是忍受磨练,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挑战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近百岁老人退而不休,还在努力奋进地发挥余生余热,我们身处这最美好的青年岁月,且思且问自己在怎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