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读后感,我们能够增强自信,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读后感结尾部分要能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君子之道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君子之道的读后感篇1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病、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特别是我的学生。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择朋友没有特别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作课后的轻松;忙碌时的疲惫;轻松时的畅然;感动时的泪水;愉快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七、人生之道。人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长,我不知道。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对人生的看法变得很平淡。我不在乎我的墓志铭上究竟镌刻些什么内容,我只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没有充分感受这个空间。三十能不能立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和家人一起努力创造的温馨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学生共度的愉快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朋友一起携手的温情时光是我人生的意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乐在其中。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与其说是观后感,倒不如说是自我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于丹的观点,但还是感谢她让我从几个方面全方位地审视了一下自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算是给自己做了一次简单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我更加热爱生活!
君子之道的读后感篇2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的读后感篇3
余秋雨先生在新书《君子之道》中开篇讲到“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中华文化的集体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的集体人格。”
让我想到,古语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么君子之德呢?恐怕更加脆弱。君子用崇高的道德指引自己的言行,这些言行在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被记录下来,供人民参照、学习。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人们又知道什么是“道德感”吗?当下社会的“羞耻心”又是什么?羞愧自己穷,却不羞愧自己不读书;羞愧自己官位低,却不羞愧自己不能为民请命,白当了父母官;羞愧自己没有个好父亲可以横行霸道,却不羞愧自己不懂礼仪廉耻让人可笑。这些是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已经离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远去久矣了。
所谓道德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是人性的外延、是人的内在自省和对(自己)人性弱点的反思与对抗。而君子的道德感必然是君子灵魂深处产生的强烈罪恶感和羞耻心,并集中火力对自己发起最无情的进攻和批判。在道德感缺失或混淆的社会中,君子之道不被颂扬甚至被驱逐,有德的君子也逐渐隐身或远走。有点像现在携款外逃的官员,只是君子带走的是无价的美德。
正如道德感关乎内在人性,外在表现上却百花齐放,每个人对自己内心审视的过程都可以称作一次道德的'自己觉醒。实施君子道德的行为可以是诗意的,有时就如一场行为艺术。因此让我想起新旧社会交替下的一位女性,事业上她有比众多男性更了不起的成就,养活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的前夫并领养一名女孩,她或许读书不多,却有颗真诚敏感的内心。这样的她不断地问身边的朋友。“我是不是个好人?”在我看来,能这样问的人就不会差。只是那样的社会道德容不下她,她的自省是孤独的,她在心中的呐喊注定不会产生回响。最终她在孤独和无助中用生命完成了一场最后的审判,被审问的正是无良的社会道德。她是阮玲玉。
余秋雨先生教我们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其实也是救赎自己。对待那些污蔑他的人,他以君子的姿态做出最有利的回击;处于“孤立无援”的时刻,他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君子们”的无声支援,让人感动;已无世俗职务在身,仍有颗心怀天下之心。在以君子之德为指引的时代,先哲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千年前曾感召过无数君子并极力奉行。希望终有一天,在这片曾经以德为美的大地上,某种力量会再次聚集,像现在对待贪腐一样,去吸引美德的再次回归。
“人生不易又极易,只要洗涤诈念,摒弃谋术,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逆风总是难行,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包含人生至理,却不乏诗意,读到真是一种享受。
君子之道的读后感篇4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只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君子之道的读后感篇5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便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与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格方面的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便是君子。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而做个君子,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符合教育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搭建育人平台,最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我们才可以称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时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简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尽量不要变成器物的奴隶,自己也不要变成器物。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年年岁岁人相同”,他们用完全一样地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材。虽毅力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教书到最终成了教书匠,匠气十足。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在教学生产线上变成了考试机器。而课堂模式化,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赵校长在《我们的教育追求》册子中说过,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为模式一词,容易束缚人的思维,让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将课堂环节化是简单粗暴的。我们的课堂,不论是以前的讨论展示点评还是现在的三环节,一开始是为了引领老师有章可循。但课堂的目的绝不是环节,而是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自主。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变成器物。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他而言,学生的大脑只是知识的容器。一切的重复与练习只是让学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认同了分数,却割裂了学生基本的人格属性,忽略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对教育的犯罪。这种唯我试图,唯分数图的价值观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葬送的是学生的未来。最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更成了扼杀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场所。万玮在《向美国学教育》一书中写道,通过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感性认知,会像大学时期的教育课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学老师用最不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学的授课,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种课本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冷冰冰的客体。照本宣科越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损耗就更厉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恢复其儿童的天性,就要从课堂变革。
总之,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这正能量。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想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