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书中隐藏的细节,提升阅读的敏锐度,写读后感时,重点在于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泛泛而谈,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胡雪岩》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胡雪岩》读后感篇1
“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
这句话,曾经风靡一时,说的是经商最值得学习的是胡雪岩,当官最值得学习的是曾国藩。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让儿子蒋经国每天研读曾国藩的文集;在黄浦军校当校长时,每天早上给士兵训话,总要讲上几句《曾胡治兵语录》上的话,曾就是曾国藩。
能够让近代最著名的两位领袖都佩服的人,唯有曾国藩一人而已。
那么胡雪岩是什么人呢?凭什么能与曾国藩相提并论呢?为什么人们要将他尊为“一代商圣”呢?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与胡锦涛同志同乡哎,不知有没有什么关系。)。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第一大豪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人;第一个获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殊荣,可谓晚清一大奇人。
有关胡雪岩的书籍可谓比比皆是,但论笔力与境界,我个人的观点,写得最好的,当属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所著的《胡雪岩全传》。
该书问世后,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中,造成了极为强烈的影响,一度成为现代经商人士必看的图书之一。
许多外国读者对此书也产生了兴趣,甚至找人翻译讲解,希望能从中学到经商的技巧。
据说马云也曾读过2遍。
高阳写的《胡雪岩全传》共分五集:《发迹江南》(上、中、下)、《红顶商人》、《灯火楼台》、《萧瑟洋场》、《烟消云散》。
《胡雪岩》读后感篇2
?红顶商人》讲的是清朝末年一位“官商人”他叫做胡雪岩。胡雪岩在之后曾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有后人对其“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俗语美称,而他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官与商中的模范与代表。
胡雪岩出生在安徽绩溪胡里村,那是一个朴实而贫穷的村子。胡雪岩在8岁时曾独自一人将掉到山崖下的小伙伴救了上来。12岁时的他失去了父亲后在母亲金太夫人的教导下长大。在一次给别人放牛的时候捡到一个可以供自己与母亲花一辈子的'钱,而他却坐在原地等失主,也就是从那次起他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的机智、聪明、勤劳使他在20岁时得到了钱庄老板的钱庄,而他也帮助王有龄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好官,后因太平军围困杭州城,王有龄为国捐躯而他在之后找到了左宗棠,帮助左宗棠打败了太平军,收复了新疆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嘉奖成为了“红顶商人”。他奉母命创建了胡庆馀堂,胡庆馀堂也是胡雪岩一生众多产业中唯一遗留至今的,胡庆馀堂也秉承着一百多年来的规矩——在腊八时向人们舍粥,在八月十五时向人们舍香袋。胡庆馀堂中迎面一块儿匾上写着“真无二价”,而在向堂内的方向写着“戒欺”这是给店员们看的,要时刻记着店里的规矩,不“欺”任何一位客人。
我在胡雪岩的生活经历中看到了善良、机智、勇敢、诚实……也就是他的这些良好的品性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铺路石。我们新世纪的新一代不是更应该去学习他待人接物的良好品质吗?
《胡雪岩》读后感篇3
胡雪岩主动筹措钱财与王有龄,让他去捐官,而后自己又给收回的死帐打了一张欠条。由此小感:一个人应该主动的去帮助自己可以帮助的人,因为你的举手之劳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要给自己设下一个陷阱,应该在今后收回这个钱的时候直接交回钱庄,也许这说明他的光明磊落,但是也说明他没有自保的忧患意识,这也是他最后落魄的伏笔。
胡雪岩让王有龄单独去钱庄还钱,而自己还嘱咐胡雪岩一定要褒扬钱庄主事。小感:做一个豁达的人,永远不要记住别人的不是。也一定要记住常常给别人面子上好过。
胡雪岩回钱庄看望旧交,每个人都送去了适合他们的礼物。小感: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可以给予别人什么,要时时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情谊。
胡雪岩和游五饭桌谈心。本来是觉得要隐瞒很多的,但是看见别人很真挚,所以觉得自己不把自己的底交给别人,感觉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不自爱。小感:首先真诚的面对任何人,当你面前的人是一个值得交心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隐瞒什么,虚伪是人与人之间最痛恨的面具。真诚,是美德!一个对人真诚的人,会得到真诚的心的!
《胡雪岩》读后感篇4
在中国历史上,商界有两位圣人,一位是陶朱公,另一位就是胡雪岩,所以流传着“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说法。
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实现了复国的理想。范蠡的更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功成之时,毅然选择身退,由官转商。短短几年,他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都尊他为财神,留有《陶朱公家训》,为历代商人的经营宝典。
胡雪岩又是谁?他是清朝末期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被大家尊称为“商圣”。要被中国人称为圣人,那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而胡雪岩做到了。胡雪岩跟范蠡相反,他是先经商,而后介入官常但他没有做到功成身退,最后只落个一败涂地。同为商圣,经历和结局却截然不同,这正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关键,我们要研究为什么胡雪岩不能功成身退呢?
胡雪岩成功是因为他品德基础良好,一生都会很稳固。
胡雪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或是常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其实没有。童年的生活,塑造了胡雪岩一些很朴素的性格,而这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品质。胡雪岩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劳的品格。
最后,在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作自受、自作聪明的帮助下,胡雪岩中越陷越深,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自作自受,那么,胡雪岩的下场是什么呢?
《胡雪岩》读后感篇5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部大块头的书,内容太多,从他的平步青云到显赫一时,富可敌国,直到最后的一贫如洗,都充满了故事性和传奇性。看了十来天了,还在看他犹如钻石般闪亮的前半生,故事非常精彩。我翻出电视剧看了几集,觉得巍子简直没演出我心目中的胡雪岩的神韵,便遗憾弃剧了。又找出钱文忠教授关于胡雪岩的讲解,看了一遍。这位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感觉还不错,大体白描出了我心中的那个胡雪岩。
说实话,如此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如此有民族气节又有慈悲胸怀的商界传奇,居然最后以潦倒来画完人生的句号,让我不免唏嘘。不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不是说好人有好报吗?为什么他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商业帝国瞬间倒塌?为什么他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为什么老天爷最后没有给他福报?我实在不忍心继续看他顶着各方压力还在努力维持的`辛酸,真的是不忍读!前半部分,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后半部分,他想要力挽狂澜而又心有余力不足,他在背负巨大的精神经济双重压力的前提下还努力想给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小客户最妥善的安排,这份责任感让人感动。
图片
时光呀,你停一停,就让他的故事停留在平步青云这里吧,就让他的故事停留在富可敌国这里吧!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胡雪岩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他就是那么美好的一个人哪,最后被自己的倔强、国际经济的大形势、以及清政府的雪上加霜活生生地毁灭!最后烟消云散的那部分内容,我是再也没勇气读下去了。
算一算,今年恰好是他老人家逝世13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
《胡雪岩》读后感篇6
先让我们回首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9月13日,美国洛克菲勒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兼ceo、现年56岁的詹姆斯1麦克唐纳在家乡马萨诸塞州饮弹自尽。9月7日,前金融服务公司董事长兼ceo芬恩卡斯帕森被发现在美国罗德岛州开枪击中头部自杀身亡,今年4月,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房地美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代理首席财务官大卫凯勒曼在家中自缢身亡……所有的这些人,他们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然而,在金融危机下重重地栽了一回后便选择了用死亡来逃避现实。
与胡雪岩相比,他们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当年胡雪岩,从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胡雪岩当时的处境,比上述人员的处境不知道差多少倍:阜康挤兑,典当遭遇查封,甚至面临抄家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雪岩不是选择逃避,他选择了坦然面对。就想他得知阜康挤兑时所说的:“事情已经出来了,着急也没有用。顶要紧的是,自己不能乱。”在那一刻,他的整个人格魅力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他得知阜康挤兑时问的第一句话是:“老太太知道不知道?”在面临困境时,他第一个想的人不是自己,而是把他养大成人的母亲。他只有确定这件事瞒牢了母亲后他一颗心才能静下来。我不禁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胡雪岩的一生,不管是平步青云时,还是烟消云散时,他始终不忘孝顺他的母亲。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他。不管是谁,我想都应该好好向胡雪岩学习这一点,因为“百善孝为先”。
当他面对自己的档手时,他对其档手说:“我是用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是一双空手,不输也不赢,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不死,你看我照样一双空手再翻起来。”在那一刻,他显示出一种恢弘磅礴的气概。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再翻身已没多大可能。但是,他不想让别人因自己的失败而痛苦,因而在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却选择了安慰别人。让我们好好品读下他的话吧:“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是啊,曾经辉煌,曾经灿烂,就不会有悔恨。拿得起,放得下,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得失,那么,纵然人生路坎坷崎岖,我们依然可以潇洒走过。
面对自己的困境,胡雪岩的种种表现都让我们看到的一个伟大的形象。他当时告诉自己:“生意失败,还可以重新来过,做人失败不但再无复起的机会,而且几十年的声名,付之东流。”想想当代有多少人在破产时携款而逃,完全丢失自己的人格,道德。这是不是令当代人为之汗颜!胡雪岩的一生,不管是对朋友,对妻妾,对母亲,他这个“人”都做得非常好。当他怀疑自己即将被抄家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携家眷而逃。他决定去上海一趟,而目的却是:“至少我要把转运局的公事弄清楚了,作个交代,不要牵涉到左大人。”大难临头,他丝毫不改往日的做人原则,我想,这也许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吧。是的,不管做什么,先把人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胡雪岩的事业烟消云散后他的种种言行中我最欣赏的还是胡雪岩对罗四太太说话:“不但今生今世,来世还是夫妻,你也不要难过,荣华富贵我们总算也都经过了,人生在世,喜怒哀乐,都要尝过,才算真正的做人。”不管其深情款款,还是其达观的态度,都让我感动良久。“不但今生今世,来世还是夫妻”,这样的话语,我想,在那样的情境说出,我想,罗四太太是不枉此生了。“人生在世,喜怒哀乐,都要尝过,才算真正的做人。”经历生活的低谷时,想想这句话,心中不免舒坦起来。
读胡雪岩,学胡雪岩,学他的为富必仁,学他的光明磊落,学他为人处世的哲学……用心品读他的人生,我想,我们必将获益良多!
《胡雪岩》读后感篇7
当然我是幼稚了,所以今年找全了此书。从头到尾仔细读完下来,心得确实不少。
此书里对人心的揣摩让我受益匪浅,相信书中多数对话和谈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仍需要反复斟酌。
此书中胡雪岩的巧言辞令让我印象深刻。如说服俞寡妇一段,明明是指责对方公然帮助反贼哄抢军械,却说是不愿意伤害彼此的江湖义气。左宗棠用大道理压军械局的人,强迫对方帮助曾国藩的女婿,从大义到个人发展,虽然确实是胡赖扯淡,却看起来浩然正气。我倒是想起张居正回复海瑞的信: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与参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议,有深愧焉!明明是批评海瑞,读起来却好象是在自我批评不如海瑞刚直。
此外,此书中写当时的中国社会,让我对未来都有些失望。当时的中国完全符合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的描写。从官到商,无一处不公然收受回扣,无一人不借用公器为自己谋私利。官员要收贿赂,胡雪岩的钱庄档手,挪用存款做自己的南北货买卖都习以为常。匆匆150年过去,今日之中国,在这一点上,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
有趣的是,书中对女性地位的描写,和张五常的《子女和婚姻合约中的产权执行问题》一文,完全一致。当女性作为太太出现时,必须贞洁节烈,否则就要乱棒打死;一旦丈夫死掉,所有人都希望她立刻水性杨花,当炉卖笑。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要求背后,其实凸现了这个古老国度用道德来规范人的虚伪和无力。
不过,此书就写作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第一,还是野史和正史混杂。
比如说胡雪岩认识王有龄于微时,但其实王有龄父亲直到1849年才逝于任上,而王有龄1841年就已经做了浙江新昌县的署理。王胡二人的相识,应该非书中所述。
高阳先生的乾隆韵事就有这个错误,如今已可知,康熙的遗诏里确实写得是传位雍正,而非传位于四子,至于这道遗诏真假与否,是另一个问题。
除此以外,胡雪岩的倒台,恐怕并非如书中所述,盛宣怀唆使上海道扣了40万银子而引发的雪崩效应,研究胡雪岩倒台的文章很多。多数都持和高阳不同的观点。
第二,缺乏“时间观念”,
按书中所述,王有龄得胡雪岩捐助上北京谋职,书中写来不过是数月功夫,但是前后一对比,已经是数年时光。
胡雪岩被革职时已近60岁,胡老太太应该已不在人世。
从太平天国起事到杭州陷落,中间隔了整整十年,书里读下来,似乎就是一两年的时光。
总之看下来,人物事件地点,因为缺乏了时间这个参数,很是让我头晕。
第三,情节前后不一致。
我不知道此书的创作情况,但看起来和金庸在明报上写连载可能有相似之处,有几处情节反复出现,却前后矛盾,比如狗皮膏药,到底是刘不才的秘方还是刘不才去北京寻来,前后不一;比如七姑奶奶中风后曾经动弹不得,到胡雪岩倒台,又似乎重新谈锋如旧了。
第四,人物莫名其妙消失
第一本里的小和尚,芙蓉,后来都莫名其妙不再出场。何桂清到底怎么犯罪以至要抄家,也没有明文。我怀疑这小和尚和芙蓉,都是为了丰富剧情制造出来的,因此高阳先生也就忘记了给他们一个结局。
第五,情节难以理解
比如螺蛳太太宁可将家私放到胡雪岩的远方表亲去,也不肯放到生死之交古应春家里,这实在难以理解,只能理解为剧情需要了。
第六,对女性有歧视
胡雪岩的时代,女性地位确实很低,被视作男性的附庸。高阳先生笔下却对此种情事颇有赞赏,胡雪岩赠妾割爱等事,在今天无论如何不应用“豪爽,义气,替人着想“等褒义词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