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会观后感300字5篇

时间:2025-07-19 作者:Kris

通过分享观后感,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共同探讨影片主题,为了提升观后感的质量,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朗读会观后感3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朗读会观后感300字5篇

朗读会观后感300字篇1

这期的主题词——告别,非常应清明节,但是告别其实有好多种,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说的,文学作品写了多少年,其实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离死别。

关于告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说,有些时候,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她说,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有了告别,我们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贵的。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第一个朗读者是姚晨,她朗读的是鲁迅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送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却给过我们温暖的人们,是呀,萍水相逢的过客在我们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很多,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走散了,或许你都想不起来你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或许是对这种关系的最好解读吧!

第二个朗读者是清华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郁症患者,她现在从事的是音乐剧译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读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阳,他们共同朗读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年轻时就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一次,他们做到了,送给他们已去另一个世界的朋友——罗颖珊。

第三个朗读者是曹文轩,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中国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读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给他亲爱的父亲,他说没有父亲,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学道路,不可能坐在美丽优雅的董卿女士面前来谈告别,告别无处不在。

他说告别有好多种,但是诀别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告别,与亲人的死别最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个朗读者是演员李立群,他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会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说理想的家庭必将在理想的国度内。说到生死,印象深的一点是他和儿女们说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头,不要哭,让奶奶安安静静的走,他将来走的时候儿女们也这么做就好!

第五位朗读者是演员张国强与参与马里维和部队的官兵代表们,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此情此景下连演员张国强都哽咽难语,每一个官兵都是好样的。

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他们说到,每个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真的是视死如归啊。他们一起朗读的是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送给他们牺牲的战友亮亮,看着他们的叙述,听着他们的`面临的环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大事呢?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作家王蒙,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他朗读的是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整个这期节目看下来,让我们对于告别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告别其实无处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着就是我们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

犹记得这句话人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再见都可能是再也不见!所以告别真的是无处不在,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世间过客有之,至亲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下辈子我们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今天正好清明节,天气也都在为人们的思念渲染着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都要学会告别,与过去的自己,与已故的亲人,与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别,有一句话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这期节目看下来,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诉我们虽然明知道死亡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笑对生活,依然要学会告别,依然要从容面对。

告别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所有的告别,不管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它都会发生,面对告别的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因为有可能每一次再见都会是永别。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长相思,多少年来,已经见过很多的生死,尤其听到同龄人的事更是让我觉得活一天我们都在赚一天,活一天我们都要好好的过一天,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为什么活着呢?为了不枉我们来过这个世界一次,为了好好的体验一场,为了好好的学会告别,为了我们的丰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告别无处不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过去的自己在告别,随时随地都可能经历亲人的告别,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唯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知。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个节日也是我们很好的对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机,中国人避讳死亡,但是死亡谁也无法逃避,与其躲躲闪闪,不如坦然面对,不然有一天你让他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

清明寄哀思,从容去告别,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朗读会观后感300字篇2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杀。

?朗读者》电影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汉娜,依旧像一个迷一样。我像迈克一样,对她仍旧充满迷惑。在怎样的情况下,看着每个人死去,却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那时她自身的情感已经完全死去,也许是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人死去,她的悲伤与恐惧去了哪里?二战结束后,她又是怎样回忆从前,还是像她自己说的,她从来不去想。

电影里描述的她是一个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国家教育给她的,强制注入她脑子的,几乎没有来源,我想所以她才这么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许,她并未意识到她在纳粹营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质,在世界上的影响。不过我深信,她在狱中是知道了,从她看了这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应该是多么的惊厄。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我想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狱中的原因。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

朗读会观后感300字篇3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卫自己的自尊是没有错的,但是,汉娜选择了错的方式。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让她学会读写,但是她没有好好把握。

朗读会观后感300字篇4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会观后感300字篇5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