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2025-07-16 作者:Brave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掌握写教学反思的技巧和能力,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难忘的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篇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小学语文四年级 《师恩难忘》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经过前三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

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近作品本

身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已初步学会记摘录笔记,

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但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内容分析】

?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堂先生的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开学头一天田老师上课的情景,记叙了今年路遇老师

的经过,抒发了尊敬爱戴老师的思想感情,课文先写我读小学时遇到田老师,他是口才,文笔都很好的好老师,再写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会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最后写田老师为“我”从事创作打下了基础。

“我”很感激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境引入

1、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

(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配音乐,范读)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感知课文。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 )“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感知字的写法。

娓……这个字的左边的“女”就偏在上面,与“尸”相配合好。

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些,同时注意字的读音。

2、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课文是怎样描写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轻读课文第二

段,结合插图找一找哪句话概括了图上的意思。

1、出示“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1)读。

(2)这首诗指哪首诗?

(3)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田老师编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古诗有什么关系?

(5)田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

(6)先理解“娓娓动听”,再指导用词造句。

2、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1)理解“身临其境”并造句。

(2) 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3、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学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突出重点词“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生难忘”。理解“十年树

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3、引导学生理解“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简介“刘绍棠”。)

4、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5、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

写一写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一个动人情景,我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样的感谢的话。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附板书: 娓娓动听 编故事

师恩难忘 感激、怀念

身临其境 受滋润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篇2

教师节马上来临,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师恩难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恩”字找到,也就是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只有找到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但是理解又不能是空洞的。初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学生一样站在课本的外面,只是把它当做课文来学,而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谈谈自己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通过个人的努力成功以后,学生终身难忘老师的教诲之恩,我想这就是“师恩难忘”所要揭示的内涵!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全文共491字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深情而朴实地缅怀了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临近教师节,教学这篇课文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和有必要。

优秀的老师很多,可是能让学生深深记在心间并且四十年来能经常回忆的才是名师。这位田老师究竟何德何能,让作者如此感恩?虽然我现在是老师,但是我也经常回忆起教过我的许多老师。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样,怀着对田老师的深深敬佩之情一起了解了他精湛的教学技艺。从孩子们充满笑意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也被田老师的好口才好文笔折服。我们一起交流了田老师教小诗的方法,理解了“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词的意思,并且透过这些词语体会到田老师讲的故事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我问学生,文中写作者的反应有什么作用,通过交流,学生知道这是衬托的作用,我相机介绍了直接描写和衬托的写作方法。接着,我又和学生们在不断朗读体会的基础上,明白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句的含义。

教完这篇课文,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又加深了,我的心情也难以平静,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朱老师,当时教我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不知她身体可好?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篇3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篇4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到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回顾课堂,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情感

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台湾的美丽风景,配以优美的解说,这样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拥有如此美丽的'宝岛台湾,是多么的自豪。然后通过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弥补了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这样的课堂开端,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多媒体的合理、有效运用的确能帮助课堂确定感情基调。这种初感,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铺垫。

二、学生质疑,紧抓主问题

略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跟精读课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个课时。在这仅有的四十分钟里,只有紧抓住课文的主问题,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拎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一课?”供大家到课堂上来研究。课前学生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谁上了这一堂难忘的课?”“难忘的一课上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就让学生的自学的过程中解决,并马上反馈。

这篇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是本文的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这是文章的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通过对三次出现这句话时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让学生感受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厚而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学生自己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这也是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一种指导。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时,我没有将课堂拉回到“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一课?”这个主问题上来,没有让学生来完整地说一说作者认为这节课难忘的原因,致使本节课的中心仍不够突出。

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不是单一因素

本课教学前请学生们收集了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有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以及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国历史上伟人的资料。运用资料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的。但是本节课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什么时候做补充把握不够适时,人物介绍前后有重复,造成环节不紧密。教师对伟人的介绍语言情感也不够充足,也致使学生的感情不到位,后面的写话没有水到渠成。我们在理解文字内容之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当学生写话完成进行交流时,还要对学生语言表达上有所评点,让学生能有所提升。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资料,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这仍然是我困惑的问题。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篇5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初读课文,我被文中台湾人民那种对祖国强烈的爱所深深打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看似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却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也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何利用本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交流资料,铺垫情感。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是陌生的,一时会难以走进文本。在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充分查找了解相关资料,先在孩子心中点燃那愤怒之火。上课伊始,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台湾“光复”前的那段屈苦难史、辱:1895年清政府的割让及50年中日本在台湾进行的经济、文化侵略等日本人的罪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记得当时孩子们说起自己了解的资料时,个个义愤填膺,眼中写满了愤怒。我感觉此环节很轻松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更好地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二、紧抓主线,读中激情。

前面的背景了解,为孩子们学习课文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要孩子们真正与文本产生共鸣,这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在教学中我抛开了烦琐的讲,而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充分引导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让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在一遍又一遍饱含深情的读中,孩子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火热而真挚的心;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最后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也沸腾了!在课堂中,我被孩子们一次次涌动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也不由自主随着孩子们一起高声自豪的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想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而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相信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已烙上了鲜红的“中国印”。

难忘的歌教学反思篇6

近日,我校高语组全体教师围绕本组教研专题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为载体,开展了校本教研。两位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教研课,对比两节课,我获益匪浅,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片段一:

师:课文有一句话出现了3次,是哪一句,找出描写这句话的相关段落。

生:(朗读课文,批划段落。)

师: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相关段落是哪几段?

生:(踊跃回答)老师写这句话时,相关段落是3~5自然段。

师:老师是怎样写这几个字的?

生1:一笔一划的写。

生2:吃力的写。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一笔一划的写这九个字,其余的同学认真的观察、体会。并思考从老师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出老师写得很认真,说明他爱国。

师:对于这一部分课文,该如何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片段二:

师: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出现时,应该怎样读呢?

(出示自学要求。)

生:(按自学要求约7分钟,然后分小组交流。)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要读得很慢,很认真。

生2:要一字一顿的读,因为文中老师是一笔一划的写,说明他写得很慢、很吃力,所以要一字一顿的读。

生3:老师写这九个字虽然吃力,但很认真,说明他热爱祖国文字,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

生:(朗读课文,一字一顿的读,读出了吃力而认真的感觉。)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两位老师在学法上,都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去体会人物情感,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学上,第一位老师是以老师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学习课文;第二老师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应该说,这两种都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探究能力,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更丰富。

这让我想略读课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两种偏差:

1、将略读课文视为略学课文。教师带着学生将教学过程飞快的过一遍,甚至让学生自己看一看了事。

2、将略读课文视作精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课文都深挖不止。

这两做法的不妥在于:

第一种做法浪费了教学资源;第二种做法则浪费了教学时间。因为以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都占到了本单元课文总数的50%左右,如此丰富的课文一掠而过精讲细读,都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

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教法上,应以自学探究为主,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阅读提示,整体阅读,自读领悟,忌大而全的模式,宜围绕一两个中心问题去探究课文内容。就如同第二位教师围绕文章的线索句,紧扣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去理解课文,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提到的中国伟人资料,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因此,我最终认为,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才是符合略读课文特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