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书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书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重新体味书籍给予我们思想启迪的旅程,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巴金春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巴金春读后感篇1
巴金爷爷是一位长寿的百岁老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但他更是一位无比伟大的文坛巨匠,他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文学,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之中。凝聚了自己毕生的激情和智慧,巴金爷爷为世人留下了数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便犹如满天的繁星,将巴金爷爷的一生点缀得格外光彩。而在那满天的繁星中,我觉得对我意义最大的就是《怀念萧珊》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巴金爷爷在他的妻子萧珊逝世六周年的时候,为了纪念他的妻子而创作的。这篇文章倾诉了巴金爷爷对他妻子的怀念,叙述了巴金爷爷和妻子萧珊是怎样在红卫兵们的打骂、压迫之下,怎样从对方那儿取得精神安慰的。在这篇文章之中,他们二人每天不但在身体上受到了伤害,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迫害,每天都要被关闭在小木屋,被迫检讨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屹立着,像两块不到的礁石一般,携手并肩,共抗风雨。虽然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有时会遭到打击,但他们却没有被打挎,而是像牛一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终熬过了苦难。
巴金爷爷将自己在这段人生艰苦岁月中领悟到的精神,在给我校那十只迷途的`“羔羊”的回信中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继承这种精神,并让它不断传承下去。巴金爷爷的话萦绕在我的耳畔,他的精神环绕我的身旁,让我不断战胜困难,一步又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曾经有那么多次遇到困难时,我想到了放弃,但巴金爷爷的话语却一次又一次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动力,让我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如今,巴金爷爷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还有他所创作的一篇篇惊鸿之作,也已经汇成了一股精神长河,感动世人,也感动着我。巴金爷爷的一生,就像某位诗人所写的那样: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巴金春读后感篇2
最终读完了《家》的最终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活力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
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明白自我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我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梦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巴金春读后感篇3
读了《背影》一文后,我对父亲、母亲、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真真切切正的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啊!不管我长得多大,离家多远,都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父母的'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在她的怀抱中幸福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掌握知识,练就一身本领,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巴金春读后感篇4
巴金的《激流》第一部,在今年的寒假我有读过他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家》。这次给我的感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这只是一年以内的事,却写了这样长的篇幅,这也是作者没想到的,然而单以这一年的大小事变来描写,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了。这里所描写的高家正是这类家庭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社会的各地都可以找到和这相似的家庭来。
这里面的主人公是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这种家庭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包含在那里面的挣扎,斗争和悲剧,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最后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的出现,我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这个“叛徒”就是觉慧。读完了《家》,我禁不住要爱觉慧。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偏要做别人不许我做的事,有时候我也不免有过分的行动。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由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结局。
觉新本有一个美妙的幻梦,然后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个光荣的前途,自己把它毁灭了。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你曾经爱过一个少女,而又让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你的命运,去跟另一个少女结婚;你爱你的妻,却又因为别人的鬼话把你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去。你含着眼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你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你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
还有一个剑云,他是一个柔弱,怯儒的性格。他从不反抗,从不抱怨,也从没有想到挣扎。他默默地忍受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甚至比觉新还更软弱,还更缺乏果断。其实他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计划,没有志愿。他只把对一个少女的爱情看作他生活里的唯一的明灯。然而他连他自己所最宝贵的感情也不敢让那个少女(琴)知道,反而很谦逊地看着另一个男子(觉民)去取得她的爱情。
在女人方面写了梅、琴、鸣凤,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
鸣凤,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在湖水中找到归宿。
只愿琴将来不使我们失望。在《家》中我已经看见希望的火花了。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
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的姐妹们的响应。
作者在一篇小说里曾经写过:“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么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还不说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的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
所以作者说他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个工作虽是他不能胜任的,但是他不愿意逃避他的责任。
但是在我看来巴金先生把这份工作胜任的很好了,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让我感受到这里面深深的爱恨情仇,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小说里面作者个人的爱憎实在是太深了,因为作者和他们一同经历过啊!
巴金春读后感篇5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小说仅仅通过数人及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便向我们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人们的画面。初读《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便弥漫了我的整个身心。此后,这种心情便愈加浓烈,随着故事的结束,沉重的心情也达到了极点。每每阅读一段时间,便需长嘘一口气,否则好像整个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说《寒夜》是巴金写于抗战末期的作品,小说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职员。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说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来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轻时期便守了寡,仅有的爱全都给了她儿子,她不允许别人分享他,甚至是儿媳。她的爱无微不至却显得自私霸道。她的爱虽让文宣感受到了无比温暖,却也给文宣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总以旧社会的思想和礼教来束缚新派的媳妇,总觉得媳妇不懂规矩,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做比较,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未免做法太过偏激。
树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她爱家爱先生爱孩子,却忍受不了母亲对她的约束与轻蔑,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离去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过她表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对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为了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从不告诉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人们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