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事儿读后感5篇

时间:2025-04-18 作者:Monody

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读后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书籍的情感深度,进而渴望去阅读原著,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增加论述的丰富性,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明朝那事儿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5篇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1

对于明朝灭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为从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几万,李自成军队有一百多万,但明朝却拥有二百多万大军,而且还有关宁铁骑、秦兵和天雄兵这样厉害的兵种。后来我一查看地图才发现,自从皇太极占领辽东一带后,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经失守了。

如果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不迁都到北京,还待在南京的话,明朝也没戏。因为当时的河南正闹灾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万兵马,这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再看兵种,皇太极的骑兵跟明朝最厉害的关宁铁骑实力相差无几。李自成的兵种虽然不厉害,但是崇祯时,收税太多,导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

后来明朝的'二百五十万大军败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军斗,当时没顾得上南明)。小福王做了皇帝,统治南明。这位小福王,其实就是福王的儿子,而福王就是万厉的儿子,为郑贵妇所生,万厉极为宠爱福王,但由于他不是太子,就封他个福王的称号。福王特别爱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还是个守财奴。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干了,这么烂的主,他可不想跟着卖命。于是左良玉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再说皇太极灭了李自成后,军队实力更加强大,在皇太极和左良玉的攻击下,南明最终灭亡。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起到1683年南明灭亡,共计三百一十五年。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2

当年明月是一个出色的说书人,《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出色的历史书。当年明月的文字并不拘泥于历史的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掺杂着他对历史的理解、感悟与评论,让我们得以更直接得面对历史的沧桑与神秘。

读这套书之前,我好像一直都站在历史的大门外,苦苦找寻着开门的钥匙,读完了这套书,我才发现打开历史之门的并非一把钥匙,只需要轻叩几下扣门环就能看见明朝正拨开云雾向我倾城而来。

明朝,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长衰败,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与世长辞,我们纵有神力也无法再还原那宏伟而沉重的历史,只能从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窥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艰辛。历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但却真是地存在过。

从传奇的朱重八开始到力不从心的崇祯结束,三百年间的一幕幕像是重演了一般,软弱的朱允炆、敢于冲锋的朱棣、残疾的朱高炽……每一位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深宫幽院,皇家之子,所有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得不去做。有人觊觎皇位却与之失之交臂,有人向往自由却被重重囚禁,有人插翅难飞,有人自绝后路,有人两面三派左右逢源,有人表面迷糊实则忠心耿耿……皇上、首辅、言官、宦官、阴谋、诡辩、权利、杀戮,这是明朝,也是血淋淋的历史。

皇帝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崇祯。他给我的感觉是:不像一个亡国之君。大明交给他时就已经奄奄一息,即使再有才干之人也难以力挽狂澜,他是不甘的,他是爱国的,他不是没想过有一天要恢复大明鼎盛时期的实力,可是他最终也拜倒在了现实的石榴裙下,也许全大明也只有他还在努力,命运也许早已放弃了他。我震撼于他那句“诸臣误我!”他是多么地不甘心啊,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就像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怎么能振奋起一群习惯了躲避、习惯了趋利避害的人呢,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何曾有一个人像于谦那样敢于面对?用自己的信念撑起大明的一片天呢?

这是一群有组织无纪律的.人——明朝言官。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言官的权利被无限的放大,分党分派,像我们听说过的东林党,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存在,能左右着历史的发展。言官的老大是内阁首辅,首辅是一个力气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起的,有因改革而流芳百世的张居正,有仁慈的夏言,有隐忍的徐阶,有狡猾的严嵩……他们是官场中的胜利者,也是权力塔的顶尖,可是每个人都很难评价,你能说张居正是彻彻底底的好人么,好人的定义是什么?但他是坏人么,不,他为明朝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每一个爬上权力塔尖的人过来的路都是血迹斑斑的,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努力,但是信念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想要实现抱负,有的人却是想要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不管怎样,这绝对不是当年费心费力撤掉宰相的朱元璋想看到的样子,如果朱元璋看见此情此景,大概又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不知又有多少个胡惟庸,他从来就是这么有魄力的人,够野蛮,够强大,朱棣真的很像他。在朝的言官也个个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连皇帝都敢骂,在皇宫高墙内敢徒手群殴而且还打死了人,突破了很多人对封建社会的传统看法。

书中很多的描写刷新了我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继光,我以前只是单纯的觉得他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横冲直撞的略显呆萌的武将。后来我才明白,在战争中横冲直撞只会丢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将是有勇有谋的,这才能够在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战争中生存并且连战连捷。戚继光的情商很出众,他并不是一个廉洁的官,否则以明朝的工资肯定不能养起传说中的“戚家军”,他善于搞关系,八面玲珑,所以在那些书中介绍的重要任务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这就是生存之道,戚继光他懂,所以他死得很好。

明朝还有很多让人惊艳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在我眼中是个天才,军事、思想、文化样样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尤其是“格物致知”这四个字,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思考。明朝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海瑞、黄宗羲解缙等等等等,相对这些人才来说,明朝的皇帝却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明白历史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只有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甚至能窥见自己,窥见自己的未来。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3

我在班上换书的时候,换到了一本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我立马翻开了这本书,开始津津有味地看着。

这本书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严嵩和徐阶还有聂豹。严嵩是一个喜爱拍马屁的家伙,而且奸诈无比。徐阶和聂豹则是勤奋好学。

这本书讲了在内阁里发生的许多战斗,战斗不是指别的,而是指为了利益和地位而发生的内阁内战。

严嵩原本不是一个贪污的管,但是在原则还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并获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明代第一奸臣”。但是,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严嵩输了,他最后是被一个熟悉的老乡—徐阶给剥夺了全部财产,被赶回老家,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了大家的`白眼,最终,他在一片荒野中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无论在明朝还是现在,都不能当一个贪污的管,不要为了利益而放弃尊严,否则,你就会沦落到明代第一奸臣—严嵩一样的下场。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4

听说,人的一生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发现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努力争取的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最勤政的崇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第三次长大的含义。

“最后”这个词,是多么的悲凉。最后一位皇帝,就是亡国之君。正是因为亡国之君,一个王朝才会覆灭。

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万历沉迷丹药;嘉靖久不上朝;天启专研木工;偏偏崇祯最为勤政,却无奈是亡国之君。

崇祯“尽到了一个皇帝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利”。从登基起,他便每天勤于政务,杀奸宦,抗辽金,平叛乱,他一直在为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尽全力着。

他是一个极为精明的政治家,优秀的帝王,否则,怎能刚登基便打败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怎能一次次延长着这衰微王朝的寿命?

想一想崇祯当年的处境,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悲凉。山河破败,内忧外患,气数已尽……

但是,他却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样隐居山林,

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样游遍祖国、寄情山水,

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员一样小富即安,

他只能去努力争取,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他明知败局已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传奇朝代,朱元璋军事奇才、建立大明帝国,朱棣征战四方、豪气冲天,张居正十年首辅、千古名相。而我,偏偏对于崇祯这位屡战屡败的落魄皇帝,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虽然失败,却敢于直面最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勇士!虽败犹荣!

而今,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最缺乏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奋力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吧!

90后的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最好的时代,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学习上的'顺风顺水,人生中的一路坦途,都让我们习惯了去享受成功,习惯了去迎接胜利,也习惯了去选择风险低、回报高的速成道路,却少了一份“纵然可能无能为力,可我偏要努力争取”的倔强和坚持。

入职至今,感触最深的时刻,是在入职集训时集体挑战的“生命动力环”项目。70多名新员工,在教官的指挥下,围坐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全力向后拽紧绳子,本来柔软的麻绳瞬间成为了钢铁般坚硬的“大铁环”,大家齐心协力同时按照上下左右的节奏同步摆动,开启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团队合作。

七月流火,烈日当头,“生命动力环”训练时做到100次的时候,大家就已经胳膊酸痛、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大家也很“稳妥”地为自己设定了800次的目标。

然而,真正挑战的时候,在教官和左老师的鼓励下,大家纵然心理没底,却仍然“努力争取了”一次,最终达成了20xx次这个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的最终目标。

知其不可而为之,做好失败准备偏偏又抵达成功彼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动了。

决定挑战20xx次目标那一刻,无论成败如何,所有人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勇士!

思绪飘回,翻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页,读到篇尾那首诗的最后一句: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

没有。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今后独一无二的人生。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5

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其情节一波三折,其描述引人入胜,其文风。。。咳,不乱吹了。

我惊艳于它幽默的文风,当我看到朱元璋简介那段时,忍不住开怀大笑,一个活灵活现的角色映入了我眼帘。

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小说吧,可它比之大秦帝国却又截然不同。

大秦帝国戏剧化成分过高,对始皇帝、大秦政策的描述过于夸张,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成为一件供人学习的工具。

而明朝那些事儿就不一样了,笔下多为真实,纸上亦为实,少量的虚写,风趣的文笔,一段段历史跃然纸上。

既不古板又弄虚作假,细腻的文笔,淋漓致尽的描述,有时我也希望我能做得那么好(暂时不可能的)。

明朝那些事儿乍一看很长,令人望而却步,可一旦读起来,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一本又一本,行云流水。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荣不让之势就看完了。

这么说吧,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看过最好的历史书了,剧情方面张弛有度,并没有过多的虚构。

我的许多同学也是看过此书的,乃至于语文课演讲的内容都是此书。

作者在文中多次将自身的观点与史学家观点作对比,有时更是十分的直白。

文中关于东林党的覆灭一段,许多人认为是:一群高尚的君子,输给了一群下三滥之人,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当年明月的笔下为我揭示了不一样历史,他明确地指出,是一群精明的人输给了另一群精明的人。

后面更是给出了他查阅多方史料得出的结论。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他写的书确实是入门者的不二之选,既能给人树立权威不一定正确的概念,又不会误导萌新。

什么?你问我大神看哪种书?

如果是真正的大神,我推荐你看 史记。

看史记是要有文化素养做底蕴的,至少要能看得懂他在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