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和之众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4-01-29 作者:Youaremine

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回顾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作品的主题,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只是接受信息,还要质疑和思考, ,下面是合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乌和之众读后感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乌和之众读后感优秀5篇

乌和之众读后感篇1

第二遍读完,收获满满,对我的三观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冲击。之前心中或有或无的一些对于大众的正见或偏见都在这本书里边找到应和之处。整篇从大众的心理、感情、道德、观念、信念、领导人,以及大众所组成的陪审团和议会都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例子也用了法国大革命各种事件做佐证。

最早开始拿起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名气而来。看完之后,才发现盛名之下无虚士。里边所要表达的思想还是能够给我们这个常常面对民众裹挟的民族一个警醒。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了,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完全符合这本书中的描述:鲁莽、野蛮、冲动、容易被暗示、被蛊惑。在这个一直崇尚家庭、宗族、党派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谨慎地看待来自群体零零种种。

此外,教育的那一章也让我很感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大部分所教的不就是书中所说的学而无用的死知识吗?很多人学完出来又不甘心去做一些自认为有失身份的工作,这样又变成了学而不用。“学而无用”结合“学而不用”,只会使受教育者强烈不满,深感落差。即便这些人中有人找到了还算称心的工作,在获得工作后也很可能将之前所学的知识抛之脑后,每天伴随着被掏空的感觉回到家中,丧失任何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如抖音之类的娱乐奶头所腐蚀,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庸的生活。教育时付出巨大,收获却甚微。想想好像就是我面对的处境,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我又觉得人类有这个乌合之众的特点,也可能是从作为动物时为了适应生存演化而来的。当组成群体的时候,这个群体的生命便产生了,有时使人能够为了这个大生命而牺牲掉自己的小生命,也有时使人为了维护这个大生命来释放出自己本来动物的凶残。所谓的群体的鲁莽、冲动、缺乏理性是能够帮助群体更好地在原始的情况下生存。不过,人类在作者的年代和现在已经发展成超出仅仅为维持着生存的状态,所以那些曾经的“优势”也变成了“劣势”。人类跳出了动物演化的框架,开启了文明。如同当物质极度缺乏的时候,导致人类得糖尿病的一些基因其实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可是在物质非常充足的现在,这些基因又成了让我们生病的根源。

这本书从总体来看很在理,但的确也有些过于偏激了。我们进入群体后真的会变得没有理性吗?变成了被人愚弄的提线木偶吗?这也过于简单粗暴了吧。如果真的把他的观点奉为圭臬的话,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自视甚高,对民主充满鄙视和信任,进而更加支持独裁管理和威权制度。对于这方面的思考,还要多读些书,多观察一些社会现象,自己进行一个完成的思考,才能不成为作者所说的“大众”。

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要成为这本书的乌合之众。

乌和之众读后感篇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这或多或少的源于过去的阴影,包括童年时期的阴影和长大后的阴影。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办法,从接触心理学以来,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变成我所希望的样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导致我很自卑,很压抑。我越是自卑越是无法改变自己,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接纳自己问题回答,里面说到一个人只有接纳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里面推荐了这边书《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个曾经吸毒、喝酒等有各种陋习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觉醒了,写下了这本书。里面提到一点让我顿时眼前一亮。每一个人都拥有所有人所能拥有的潜能。透过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窥见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只要外部条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本书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们内心中消极的一面—破坏人际关系、扼杀精神、阻挠我们实现梦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畏的“阴影”。那些尽管属于我们,但我们却极力掩饰、拼命否认、不愿承认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包容内心中的阴影,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结束生活中的痛苦,让自己不必再欺骗自己,也不必再欺骗整个世界。只有承认了某种特质的存在,我们才能接纳它,拥抱它。一切消极的特质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看待它的态度。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伪装,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

发掘出隐藏在阴影中的特质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和包容这些特质。承认自己具有某些特质,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欢这些特质。对于任何一种特质,都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过去是否曾经表现出这种特质?我现在是否正在表现出这种特质?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现出这种特质?只要你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对这种特质予以重视。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压抑自己。不要抗拒内心的冲动。不要伪装。不要否认自己。不要欺骗自己。让原本禁锢你的牢笼变成你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为让我们把自己禁锢在牢笼里的,正是对完美的过度向往和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产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调和,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乌和之众读后感篇3

乌合之众里说:群体里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

是的,一个独处的个人可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见解、独立的审美、独立的个性,可是,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是脱离不了集体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群体或多或少都会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独处时的一些习惯,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

群体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神奇力量。

比如,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群体对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成长;一个八卦成性、流言蜚语满天飞的群体就是对个人精神的消耗。

同样起点的两个人,置身于不同的群体之间吸取的养分不同,短时间内看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经过岁月的筛选,差距显而易见。

环境改变人,群体也会。

一旦大多数人形成统一阵线,一个人的意见显得无足轻重,哪怕他是对的,可是与人多势众的群体相比,难免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毕竟独舟难行。

小时候有一首歌叫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

号子嘛一喊,浪靠边

百舸嘛争流,千帆进,

波涛在后,浪在前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困难面前,比如抗洪救灾方面就显示出了集体的重要性。

集体的矛盾也是激烈的,谁干的活的多一点,谁干的活少一点,干活多的如果得到的回报跟干活少的一样,难免有微词;如果干活多的拿到的比干活少的回报多,干活少的也免不了说三道四。

群体有时候慷慨激昂,有时又无比沮丧。

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水很深,硬着头皮往前闯吧!

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然而,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还能被人所关注,被许多社会学家尊为“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依本人拙见,还应归功其对于未来强大的预见能力。二十世纪世界的两次大战,不都是群体行为被诱导出、传染、放大后的结果吗?在看我们中国解放后的那场浩劫,不也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吗?尽管勒庞的论证缺乏依据,但他仍能不无预见力地指出:“那些领袖们,杜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描述一个伟大的图景,鼓动群体……而这些新东西不过是过去的专制换了张面孔……”正是群体最深层的无意识动机的稳定,人类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复过去——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就写这些吧,大多数感想还是要边看书边才能蹦出来的。最后勉励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乌和之众读后感篇4

正如书名《乌合之众》本身的贬义色彩,作者本身对于群体的特质是持贬义态度的,但对于群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确引人深思。“在群体里面,那些无能的人、傻瓜、心怀嫉妒与怨恨的人,就会摆脱自己的负面感觉,不再感觉自己是个无能的人,而是会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极其短暂而且残忍”。

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上小学的时候,我家楼下后院的空地是个相对隐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学,看到几个同学围着一个女生,我好奇过去问一下,结果看到几个人在轮流扇耳光,有一个人还问我要不要加入,当时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实,我觉得以我当时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们了,因为中间那个女生处于绝对的劣势,无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们,我就变成了她们群体中的一员,我就会尽情释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时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们互相打斗的荒唐场面。

这本书介绍了作为群体领袖来说,群众可通过传染、重复等建立威望的方式来渗透信念进而对群体进行统治,说白了,就是承认统治者和政治家为了某种目的的达成,对群体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却不觉得这种手段的应用是错误的,反而觉得,如果言论太过自由、人们的普遍信念不统一,是一个文明衰退的标志。一边描述群体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边又提醒统治者群体变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险的事,这和某些自认为优越的群体的歧视态度有何不同呢?不过也能理解,这作者本身就是个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者。

而的确,“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动力向来不是理性,也可以说,尽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动力最终还是各种感情,这些感情包含有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于荣誉的热爱。“而这其中宗教的态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顽强,而那些宗教与任何简单的逻辑都不相符,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们的规矩面前俯首称臣。”《人类简史》的作者就有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肯定了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总结,这是一种残忍的偏执、盲目的服从、狂热的宣传。另外对于群体的特点,也同样分析透彻:群体冲动、多变、易怒、易受暗示、多变和轻信、情感夸大化、专横保守,总的来说,作者觉得相比于孤立的个人,群体中的个体代表着文明进步阶梯的倒退过程。

真相永远都是冷酷又让人感觉无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尽管让人丧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趋之若鹜,比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比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药......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枯燥的读书时光正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保持清醒头脑的选择,所以那些时光尽管枯燥,但却让我和现有环境保持一定距离,既充实又幸福。那些我们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丑恶,被作者冷酷的掀开,那些我们自认为的真实,也不过是统治者想让你认为真实的真实。尽管认识真实让人难过又绝望,但我还是想用无数的孤独时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说的: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乌和之众读后感篇5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正因这些特征,群体容易成为愿意为别人浴血奋战的人。冲动与激愤状态也许会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如作者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总之,在作者的观点里,群体与野蛮人无异,而同时他也认为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在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幽默的段子会博得网友一笑,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我想正是因为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对群体的研究才成为不会过时的课题。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