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内在世界的探索,它们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对心得体会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1
2019年11月15日下午,中信所党委组织召开所领导班子中心组集体(扩大)学习,集体交流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所党委书记赵志耘主持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认真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科技创新领域治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中信所增强发展信心、坚定不移推进世界一流科技信息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重点业务的巩固提升和新兴业务的开拓创新具有保驾护航的战略保障价值。
大家一致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者都提出了更加迫切、更高的要求。中信所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公益性支撑服务机构之一,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机关意识、重拾斗争精神,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不断提升全所干部职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向心力、战斗力,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认真做好中信所各项改革发展工作,不负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国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宪法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制度体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拥护,集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我国的宪法于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九年、二零零四年进行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一次宪法修改都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产力水平等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实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客观需要我国宪法适当进行修改,以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新的时代、新的挑战,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正是时代之需和发展之需,正是人民的呼声和社会的呼声,这次宪法修改对于更好的发挥宪法在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提升我国法制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3
一是历史文化源流启发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制度一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源流。制,《说文解字》言,裁也。在小篆的字形里,制左边是一个未,右边是一把刀,指的是以刀断木、治木为器。后引申出制定、节制、法制、形制等意思。度,《说文解字》言,法制也,本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如《孟子》说,度,然后知长短。制和度,细分是两个内容,制是标准规则,度是对标准规则的把握。制度寄托了造字者的智慧,启发我们制定制度,不能好高骛远、削足适履,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要拿捏分寸火候,否则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他人作嫁衣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制度,是全会的主题词,在5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出现频率最高,多达77次。每一处制度论述背后,都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的深刻阐释,都是对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政治问题的具体回答,蕴含着深厚的制度自信和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我们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我们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不是一座飞来峰。鸦片战争后的百年,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风靡全球的时候,我们也曾照抄照搬、亦步亦趋,但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种种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案都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历史证明,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全会总结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得来的。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没法照谁的模式办,也没有谁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三是推动国家发展要求我们要推动制度落实。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公报单列一段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一要以身作则当表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是制度执行的风向标,只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和以身作则地学习、尊重、执行和维护制度,全党全社会才会形成制度先行的良好氛围,使制度畅行无阻并推动治理现代化。二要真学真信当信仰。自觉尊崇,意味着内心深处的深刻认同。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至真至诚的信仰,制度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严格执行,意味着在制度执行上不做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坚决维护,就要敢于同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在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有着坚定的制度自信,才有高度的执行自觉。7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制度优势。面对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丰富实践成果和巨大生命力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定四个自信,从内心深处敬畏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自觉对标对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确保不出偏差。三要坚决执行当遵循。公报指出,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制度执行最终靠人。广大干部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尊崇制度、重视制度,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提高执行制度的本领,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提高制度执行力,还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如果监督问责不严,制度执行和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得好和执行得不好一个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只有严肃责任追究,强化监督检查,才能确保制度刚性约束。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要立足职能职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用监督督促执行,用监督检查执行效果,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得以坚持巩固,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4
中国之治,就是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治理水平。长征的跋涉、革命的烽火、抗战的硝烟、改革的探索、脱贫的攻坚……回望过去,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国之治,就是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治理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方向坚定、行稳致远。
中国之治,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治理体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向现代化奋进,就是要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治理体系,就是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期盼,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蓄积磅礴之力,奋进筑梦之途。只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中国之治奠定制度基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之治这艘航船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5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将推动国家治理不断迈向更高境界,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6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中,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中国砥砺奋进的70年,是广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70年,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在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下更大气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效能提升,才能更好服务人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伟力,就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十九届六精神心得体会篇7
10月28日-31日,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祖国未来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化发展是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守教育本心,以身示范,且以学生为根本,传做人之道,传助人之知,传解惑之法。塑礼仪之人、文明之人、学识之人、可用之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党员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教学效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