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案时,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教案中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合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引导孩子通过实验操作来寻找让蛋站立的不同方法;
2、 学会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3、 体验实验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煮熟的蛋,一些衬板、瓶盖、毛线,集体用的记录表格,视频转换仪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猜测哪些材料能是蛋站立;
1、出示蛋,请幼儿说说蛋能站立在是、桌面上吗?(不能)
2、介绍辅助材料(衬板、毛线、瓶盖),请幼儿猜测哪些材料能使蛋宝宝站立,并记录在表格中。 二、学会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1、幼儿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2、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成表格的记录。
瓶盖能使蛋站立,衬板不行,毛线也不行。
3、提出问题:毛线可以使蛋站立,但是怎样做才可以呢? 三、操作实验,寻求毛线使蛋站立的方法;
1、孩子第一次操作,教师指导;
提醒孩子可以用绕的方法将一条长长的毛线绕成圆圆的,使蛋站立。
2、介绍孩子的实验结果,从中引出同样是绕毛线,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没有成功,并利用视频来比较从中找出原因:圆圈的大小决定蛋是否能站立。
请成功的孩子为大家示范他是怎样绕的;
3、孩子借鉴他人的经验第二次实验
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圈的大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请孩子说说是否成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探索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2、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幼儿想像力与动手能力。
3、 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熟蛋若干,沙子、瓶盖、玻璃瓶、积木、碎布等。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蛋宝宝,引起幼儿注意。师:小朋友想和它玩吗?蛋宝宝想请小朋友帮它站起来,它才和小朋友玩。
二、 基本部分:
(一)在桌面上操作。
1、 请幼儿讨论思考。
2、 发给每位幼儿一个蛋,幼儿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教师观察、鼓励。
3、 幼儿交流操作方法。
4、 教师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作简单小结。
5、 提出问题:有没有不把蛋磕破就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
(二)提供不同材料,请幼儿再次寻找让蛋立起来的方法。
1、 出示并介绍为幼儿准备的各种材料。提醒幼儿注意事项:轻拿轻放、不将沙子乱撒。
2、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试验。
3、 教师观察指导,给幼儿提供帮助。引导幼儿使用各种辅助材料让蛋站立。鼓励幼儿多试、多想、多观察。
4、 幼儿相互参观,交流方法。
5、 师幼共同总结让蛋站立的各种方法。
三、 结束部分:蛋宝宝送礼物。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我班在进行“做蛋宝宝爸爸妈妈”的主题活动时,很多幼儿的鸡蛋被摔碎了。通过谈话孩子们发现:蛋宝宝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蛋宝宝立住呢?”这一挑战性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兴奋的把蛋宝宝放到墙角、桌腿边去尝试,但都失败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所限,他们还没有想到借助辅助材料来帮忙,此时他们只是乐此不疲的玩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尝试与失败中,我找到了引领他们深入探究的方向,于是《蛋宝宝立住了》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便诞生了。
活动目标:
1、尝试借助辅助材料,探究让鸡蛋立住的方法。
2、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每人若干个熟鸡蛋,并画好五官做成蛋宝宝。
2、各种辅助材料
(1)、镂空材料:瓶盖、光盘、花片、塑料夹子等。
(2)、实心材料:方形积木、硬币、圆纸卡等。
(3)、可变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积木块等。
3、每人一个记录笺中间隔开,并分别贴上笑(哭)脸蛋宝宝。
经验准备:
1、幼儿经历了做蛋宝宝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情感体验。
2、幼儿已经了解鸡蛋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与幼儿一起回忆蛋宝宝被摔碎的原因。
2、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蛋宝宝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准备好的镂空材料与实心材料。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标记图的使用方法。(即: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笑脸表示;不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哭脸表示。)
(3)、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二)、幼儿实验论证。
教师观察幼儿实验情况,适时介入指导,指导策略:
1、观察幼儿是否运用了所有材料进行尝试,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材料,与幼儿共同实验,充分感知。
2、随机判断幼儿是否理解标记图意义,并引导其进行记录。
3、与先完成实验的幼儿进行交流,引导其观察“为什么这些玩具能帮助蛋宝宝立住,而那些不能?”
(三)、记录整理探究结果,提升经验。
1、将幼儿探究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归纳“从中发现了什么?”
(即:中间凹进去的镂空材料能让蛋宝宝立住,实心材料则不能。)
(四)、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变形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解决新问题。
(即:将可变形材料变形成中间凹进去的形状,使蛋宝宝立住。)
幼儿操作深入探索,教师观察实验,并随机判断幼儿当前经验,适时介入指导。
(五)、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探究结果,比较与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儿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毛巾、积木等,帮助蛋宝宝站住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帮蛋宝宝立住?”
活动反思:
1、教师能从幼儿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此次探究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中教师选择的材料是幼儿熟悉的、常见的物品,如:花片、积木、沙包、毛巾、硬币、夹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会使幼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这种由易到难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独立尝试借助辅助材料,用挡、围、包、增大摩擦等方法让蛋宝宝站稳。
2.能主动探索并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让蛋宝宝站稳的多种方法。
3.乐于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体验让蛋宝宝站稳的快乐。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
能独立尝试借助辅助材料,用挡、围、包、增大摩擦等方法让蛋宝宝站稳。
活动难点:
能主动探索并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让蛋宝宝站稳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蛋宝宝滚动的特点
物质准备:熟鸡蛋每人一个,装饰成蛋宝宝的形象;蛋挞壳、瓶盖、瓶子、毛巾、毛线、积木、纸筒、太空泥四份,报纸若干。手机微信与大屏幕联网。课件(呈现材料及方法的照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设置蛋宝宝从桌上自由滚动的情景,萌发帮蛋宝宝站起来的愿
望展示蛋宝宝到处滚的情景,提问:蛋宝宝也想和小朋友一样站得稳稳的听故事、看动画,可是他们滚得到处都是,怎样让蛋宝宝站稳了?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为下一步探索做好铺垫。
二、通过操作尝试、分享交流等方式,了解借助于立体辅助材料支撑蛋宝宝站稳的方法
1.出示百宝箱,让幼儿自选一种或几种材料帮蛋宝宝站稳。
提问:这些宝贝会怎样帮助蛋宝宝呢?我们试一试。
2.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对照自己的照片说出挡、围、包、增大摩擦等方法。
提问:你用什么材料?蛋宝宝为什么能站稳了?
例如:用 3 块积木把蛋宝宝挡住了。教师及时验证,帮幼儿总结提升挡、围、包、增大摩擦等关键词。
3.通过微信联网分享图片,了解其他材料和更多方法。
小结:要让蛋宝宝站稳了,除了今天百宝箱里的宝贝,我们还可以借助于班级里、家里、身边的其他材料,动动小脑筋,就有办法了。
三、探索只用报纸让蛋宝宝站稳的多种方法,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报纸
教师引导:百宝箱里的宝贝们都去忙了,只有报纸了,它会怎样帮蛋宝宝站稳呢,其实也有很多办法,我们试一试。
此环节重点引导幼儿在限定条件下打破思维惯性,采取撕碎报纸、揉纸等非常规性办法,帮蛋宝宝站稳。
四、拓展提升,不借助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
教师引导:蛋宝宝在宝贝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坚强了,它想自己站起来,怎样能自己站起来呢?我们帮帮它。
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让幼儿了解哥伦布让鸡蛋树立来的典故,懂得遇事要敢想敢做,积极尝试。
课后反思
本活动的名称最初是教材中的“蛋宝宝,站起来”,在第一次试讲中,我的引导语就是“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呢?”很多孩子觉得用手一扶、或用别的东西一碰,蛋宝宝就会站,没有“站”的持续过程。于是我把题目改成了“蛋宝宝,站稳了”,引导语也随之调整,并给孩子提示“蛋宝宝也想和小朋友一样站得稳稳的听故事、看动画”,让孩子们指导,要让蛋宝宝站得稳稳的,而不是一站就行。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面对许多探索材料很兴奋,大部分孩子一开始就选了简单的瓶子、瓶盖、纸筒等简单的材料一试就成,对于需要变形和组合的的毛线、毛巾、积木很少选择,我通过观察后,进行了重点提示,个别孩子尝试成功后非常自豪。孩子们对于报纸的使用还是非常有经验的,能大胆的撕条、搓条、围圈,这是在前几次试讲中没有的现象。
在观察中,大部分孩子不会用揉皱的方法给蛋宝宝做窝,小部分孩子拿着报纸无从下手,我通过个别指导帮他们找到了办法。在分享环节发现,微信连线功能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很兴奋、很乐于分享做法,但是现场操控的`难度比较大。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语言的丰富性还不够,对于个别用词把握不准。
本次活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每一个目标的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调整,孩子们的经验水平、表现力,会让活动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5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大胆尝试和探索,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
2.愿意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活动准备:
1.鸡蛋(与幼儿人数相等)
2.鸡蛋(教师操作用,事先装饰成蛋宝宝)
3.若干材料筐、小沙盘、小瓶、瓶盖、小碗、小塑料盒、积木、彩泥、沙包、米、报纸、卡纸条、手帕、小毛巾等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蛋宝宝,引发幼儿说说蛋宝宝长得怎么样?
二、幼儿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探索
2.幼儿讲述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办法
三、借助辅助材料继续探索
1.幼儿大胆尝试,借助各种辅助材料使蛋宝宝站起来。
2.幼儿自由交谈、介绍自己的方法。
3.分享成功的喜悦,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活动反思:
这是小班的一节科学活动教学,根据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生活,据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活动运用教育新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如何使鸡蛋站起来具有好奇心。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鸡蛋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熟鸡蛋、瓶盖、沙包、卫生纸、双面胶、毛巾、绿豆、大米、小米、沙子、各种插塑积木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随音乐学小鸟自由飞翔,围坐老师身边,然后谈话激发幼儿的兴趣:“小朋友,平时蛋宝宝总是躺着睡觉,他们看到小朋友们能站能跳很羡慕,你们想帮蛋宝宝站起来吗?”
二、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探索能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1)幼儿把蛋宝宝放在瓶口、盖子上,蛋宝宝站在了它们上面。
(2)把沙包压出一个坑,或在大米、小米、沙子的表面压出一个坑,或把卫生纸围成一个圈支撑住鸡蛋,都能使蛋宝宝站起来。
(3)用双面胶把蛋粘在桌子上。
(4)用各种插塑积木作支撑。
2.探索与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讲述自己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探讨蛋宝宝站起来的原因,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用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
三、展示蛋宝宝
教师:小朋友,现在让你的蛋宝宝到前面来排队,把你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一听,好不好?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要借助材料支撑才可以站起来。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体验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蛋宝宝站起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了解蛋的结构,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乐于参加探索活动。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蛋的图片、幻灯片图片。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
指导要点
活动重点:认识各种不一样的蛋,以直观的方法了解蛋的结构,初步分辨蛋的异同。
活动难点: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里到外)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各种蛋,学习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了解蛋的结构,知道许多动物都会生蛋。
活动过程
1.谁的蛋宝宝(认识各种各样的蛋)
①手偶公鸡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它好像遇到了麻烦,希望小朋友们能帮帮它”,从身后拿出手偶,用公鸡的口吻说:“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公鸡爸爸,我在帮其他的动物妈妈照顾蛋宝宝,可是我不记得哪个蛋宝宝是谁生的了,请你们帮帮我。”
②出示实物蛋,以生动有趣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进行观察。
讨论:这些蛋你们都认识吗? 在幼儿讨论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将图片中的动物与蛋一一对应。
师:还有哪些动物也会生蛋?等幼儿回答后(播放图片)
③小结:除了母鸡、鸭子、鹅、鹌鹑鸟会生蛋外,鸽子、鸵鸟、乌龟等动物也会生蛋。蛋也叫做卵,经过孵化后就会孵出小鸡、小鸽子等小动物。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卵生动物。
2.不一样的蛋宝宝。
引导幼儿观察不一样的蛋。(从大小、颜色、轻重来观察)
师:“孩子们,这些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比一比,哪个轻,哪个重?”请几个幼儿上台来比较。
引导幼儿由表及里,产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师:想一想,是不是每种蛋的里面都是一样的么?
幼儿自由回答。
幼儿想象后,教师将蛋逐一打破进行验证。
师:生的蛋和熟的蛋里面是不是一样?(这时将生鸡蛋搅一搅,让幼儿观察),生蛋变成了什么?把已经切开一半的熟鸡蛋给孩子们比较。
小结:所有的蛋都是椭圆形的,一头大,一头小,可以滚动的;有的蛋大,它的'重量就重,有的蛋小,它的重量就轻;蛋里有蛋清(煮熟了叫蛋白)和蛋黄;不同的蛋会孵出不同的宝宝。
3.蛋之最(观看图片、扩展经验) 最古老的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蛋是什么蛋吗?(恐龙蛋) 最大的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蛋是什么蛋吗?(鸵鸟蛋)
师:鸵鸟蛋是什么样子的呢?
4.结束活动
世界上还有很多动物妈妈也是生蛋的,请孩子们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看吧!
好了,今天小朋友们帮助了鸡爸爸认识那么多的蛋宝宝,也累了吧,现在跟鸡爸爸一起去喝水,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是一节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了解蛋的结构,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的科学活动。
本节活动,小班孩子们很活跃,对各种蛋特别感兴趣。唯一缺点就是,这事一节科学课,科学课是让孩子们自己探索、操作的活动。害怕蛋被弄碎,而没有给每个孩子发蛋,只是给他们看我在操作,忽略了给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力。这点值得我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