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7篇

时间:2024-06-01 作者:Kris

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有条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以下是合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7篇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课前准备:

①自制生字卡片。

②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③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关于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作业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本课生字词各一行。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课本p98-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重点: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两张圆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师: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要过生日,他请好朋友小红一起到郊外玩,看,他们都带了哪些什么好吃的?(看大屏幕)(4个苹果、2瓶矿泉水、还有一个大蛋糕。)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你会分吗?(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得1瓶)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平均)(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了这块蛋糕的一半。)

师:怎么分?(动画演示)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1/2),1/2就是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操作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二分之??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现在把蛋糕分成了几份?2份中的1份,就是1/2。谁会读?我们一齐来读读!

师:这一份是1/2,那另一份呢?(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它指的是谁? 现在谁能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呢?

2、教学试一试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可以得到它的1/2。那么一张长方形纸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它的1/2呢?(出示长方形纸)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师:都完成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伙儿看看的?展示学生作品,并将其贴在黑板上:

①对折 同意他的折法吗?一样的举起来。

②纵向对折 涂色的这部分是长方形的1/2吗?

③斜折 这样呢?

师:他们的折法不同,有的横,有的竖有的斜,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为什么说他们都是1/2啊?(都是一半,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认识了1/2,现在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1/3、1/4)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想认识的分数?用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来。

反馈交流:讲一讲,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平均)

老师收集了一些纸片,你看到了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出示:正方形1/4、长方形1/4、圆形1/4。

(都表示1/4。)

师:为什么他们形状不一样,却都是1/4呢?(因为他们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表示的都是其中的一份。)

师:那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出示:学生画的1/2、1/4,比较这两个图形,1/2和1/4哪个更大?你怎样比较1/2和1/4的大小的呢?

生:从图上直接看出1/2>1/4

师:同样大小的两张纸片,一张平均分成2份,一张平均分成了4份,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师:再来看这一张长方形纸片。老师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绿色的部分就表示它的1/8。看看,和上面的1/2、1/4相比,你们知道谁大谁小吗?

3、 出示练习

4、写分数

师:现在你们认识了分数,分数怎样写呢?象1/2这样的分数怎样写呢?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书空,跟老师来一起写1/2。

写法:(1)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板书:)

(2)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板书:2)

(3)在横线上写1,表示取其中的1份。(板书:1)

师:你们知道吗,分数的各部分还有名字呢!

1/2中间的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板书:分数线)

分数线下面的2叫做分母(板书:分母)

分数线上面的1叫做分子(板书:分子)

1/2这个分数分母是2,分子是1。

三、练习应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吗?

2、(想想做做第1、2、3题)

3、拓展

100页的4、5题

②出示黑板报。

师:同学们出黑板报,分出一块科学天地(二分之一),一块艺术园地(四分之一)各版块各大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一?请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1) 科学园地 1/2 (2) 艺术园地 1/4 。

师:为什么是1/4,明明分成了3份了吗!

师: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词句段运用,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有感情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和句子,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说说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3.背一背。

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

看谁背诵得快。

4.抄一抄,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朗读背诵和抄写,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成语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板书:成语)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

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认识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在读中理解并积累下来。在读读背背中,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语,以备写作时用。】

(二)句子积累。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

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五言绝句)

4.词语解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会读、会背古诗,通过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诗句,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新鲜、有趣的句子

成语句子兴趣小组

?所见》五言绝句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摇()晃()披()散()张()舞()

提()吊()()红()赤()忙()乱

()疾()快()干()燥

2.默写古诗《所见》。

参考答案

1.头脑头发牙爪心胆面耳手脚眼手口舌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读读、抄抄一些课文中出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学会积累;词句段分别出示了成语、句子、短语,学会认读词句,积累语言,学会感情朗读句子;日积月累部分学习袁枚的古诗《所见》,充满儿童情趣,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词有哪些?

1.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幼女词》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5课《玩出了名堂》,首先,老师要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显微镜、随意、调节、拜访。

同学们能认真写字真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检查一下你写对了吗?

2、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想想谁玩出了名堂?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名堂?

3、导入:列文虎克是怎样在玩中做成放大镜,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找寻答案。

二、探究感知

(一)首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列文虎克是怎样做成放大镜,又怎样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语句。

2、小组内读一读相关语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二)汇报交流。

1、列文虎克是怎样玩镜片,做成放大镜的?指名读相关语句。

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磨镜片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列文虎克一生一共磨制了400多个透镜,他会觉得磨镜片的过程枯燥吗?为什么?正因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保持持久的兴趣,他才会磨了几十年镜片,多令人钦佩呀!让我们读出对他的钦佩之情吧。

同学们你们见过放大镜吗?你用放大镜观察过物体吗?想不想观察一下?下面小组合作观察,然后说说感受。

同学们并没有亲自去磨镜片,用放大镜去观察物体都会这么兴奋,那么列文虎克亲自磨放大镜,观察物体该有多兴奋呀!难怪他会对磨镜片这么感兴趣。

2、列文虎克用自己磨制的放大镜去观察物体,玩着玩着,他有了新想法,出示句子“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找学生接着读上面的句子。他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能想到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善于思考)

师生合作读句子。

有了新想法就可以了吗?还应该怎么办呢?(大胆实践)

出示句子“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指名读。他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会怎样?指导学生读出兴奋,吃惊的语气。

如果你是列文虎克你还想去观察什么?想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模仿上面句子,用“啊,不得了,——————————————-。”说话。

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观察多有趣呀!我们再带着兴奋、吃惊的心情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可是,他用手长时间拿着两片放大镜去观察物体多不方便啊!他又有了新玩法,玩出了什么?再读发明显微镜的句子。(第四句)

你能用手演示显微镜吗?找一名学生读第四句话,其他学生演示。同学们演示得很好。

列文虎克终于玩出了名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列文虎克一生制成了247架简易显微镜。由于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我们来看一张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的图片。出示一张显微镜图片。

正是由于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后来人们才会不断改进,制成了各种显微镜。出示图片。你想对列文虎克说点什么?

列文虎克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把身边的各种物体观察个遍,玩着玩着,他又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个惊人的发现是什么?指名读读勾画的句子。出示句子。

说说“小生命”、“小东西”、“居民”指什么?(微生物)“小人国”又指什么?(微观世界)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微生物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微生物。看资料袋内容。

我们再一起去“小人国”看看吧。看微生物图片。说感受。

微生物可真有趣,谁能再来读一读有关微生物的句子呢?

你们知道吗,一滴水里大约有几百万个微生物,人的口腔里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个微生物。列文虎克能发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你想对他说什么?(善于观察)

3、列文虎克真了不起!他玩出了名堂,而且玩出了大名堂。谁愿意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你从哪看出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学生汇报。

结合汇报理解“玩具”指什么?“居民”指什么?

结合汇报理解“千里迢迢”,用“千里迢迢”说一句话。

4、列文虎克在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震惊了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玩出了大名堂。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举中外名人玩出名堂的例子)

随意的玩就能玩出名堂吗?

列文虎克和那些科学家他们在玩中能取得成就,你觉得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看板书说)

把一自然段补充完整,读一读。

5、同学们平时也都爱玩,你们玩出名堂了吗?为什么?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呢?

三、拓展:

1、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说一说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2、作业:写你在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课堂小结:

“玩”虽然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在玩中多观察、多思考,大胆实践,相信我们也会从中有发现、有创造。让我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我们也能玩出名堂。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唱:《七个小兄弟》《乃哟乃》《音乐是好朋友》

听:《do---re---mi》《我是小音乐家》

奏:竖笛发音练习sol、 la 、si、

动:展示与评价

教学重点

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勇于参与音乐集体活动,能与同学们合作,创造性地表演。

教学难点

认识四分音符 节奏x 及八分音符 节奏x ,知道其名称,掌握其时值,并能迁移到实践情景。

教学总目标

聆听和表演,让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了解和熟悉“音乐友”。

1、在“听、唱、动、奏、”活动中体验以音乐学习为内容的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学生积极尝试和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

2、在音乐活动中认识简谱“1 2 3”及相应的柯尔文手势和长民唱名;在音乐游戏中,能听辨“do mi sol”的相对音高。认识四分音符节奏x 及八分音符 节奏x ,知道其名称,掌握其时值,并能迁移到实践情景中。

3、学习八孔竖笛的演奏姿势。学会正确的发音,用吐音吹奏sol la si 三个音。

教学思路

本单元让学生以感受音乐、体验快乐为切入点,通过演唱及欣赏等多种音乐活动展开,让学生在听一听、议一议、唱一唱、动一动中体验“可爱的'音乐朋友”给童年带来的快乐。所选用的曲目均具有轻快活泼、富有动感的特点,内容不但个性鲜明、童趣盎然,而且梯度明显、相互关联。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设想】

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有新奇的故事情节;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看———说———写———讲———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出示文中三幅图画图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描述画面。

2、听相关故事,设置疑问:“同学们是怎样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激发学生想象。

3、按要求独立完成续写,开展续写比赛。

续写要求(幻灯片出示):

(1)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

(2)有新奇的故事情节。

(3)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

比赛规则:

(1)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续写,然后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篇佳作参赛。

(2)各组组长当评委,结合教师给出的比赛项目认真听其他选手的故事内容,

做好笔记。

(3)位选手讲完故事后,组长将上台给每一项目选出前三名的(出本组外)

贴上红星。

(4)结合老师评价,选出获胜者,取一、二、三名。

4、学生完成未写完的故事。

5、展示交流,评价提高。

指名读写作,老师、学生评议(这一段话哪里最吸引你?为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三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激发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激发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燕子闹春教学课件。

学生

利用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1.你喜欢猜谜语吗?猜一猜:身穿黑色袍,尾巴像剪刀,消灭害虫是能手,每年春天都来到。

3.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从课题里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课题旁边。学生谈论,读课题。

一、初读指导,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不会的字可查字典解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

自由轻读课文。检查、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检查指导:读生字、词语

3、分段读课文。

4、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6.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小燕子,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小燕子的快乐。

7.自由读文

学生注意生字的字音学习多音字

着学生读词语

8.分段读文。

理解词语

说说段意

学生谈谈对课文的逐步印象。

二、指导写字

1、自由读一读

2、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交流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读生字辨别字形,注意“捷”、“瞬”、“漾”等字的字形要求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作业一、朗读课文。二、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激发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词语朗读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感悟快乐

1.读课文,画出自己能从中体会出小燕子快乐的句子或段落。

2.在小组内将自已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并交流各自的体会。

3.在全班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小燕子的快乐的。教师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第1段:借助课件,抓住“小巧玲珑”、“轻悠敏捷”、“清亮圆润”等词,边读边想象,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第2段:引导品读“如烟如雾”、“水雾碎雨”、“绿莹莹”、“红润润”等词语,感受小燕子在明媚的春光中欢叫、起舞的快乐。第3段: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抓住“窜”、“掠”、“跃”、“射”等同语,切实体会小燕子的轻悠敏捷、自由自在。第4至11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去联想、想象,在课件的辅助下,鼓励学生对“剪春”、“闹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读文,勾画体会

4.朗读读文,了解小燕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和句子。读句子谈感受读句子讨论读文读句子体会感情

三、感情朗读。品味快乐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读出小燕子的快乐。

2.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燕子的知识。

2.推荐有关小燕子的书籍或文章。学生讨论

作业1、完成课后“自主积累”。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